当前位置: 玉溪频道/ 要闻
玉溪大西蒿“直过民族”迎来发展致富春天
2018-04-20 16:40:2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成片的桃林已经结出小果,绿油油的柑桔开出细小的白花。初春时节,元江县曼来镇红旗村委会大西蒿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幢幢崭新的民房坐落在果林里,房屋宽敞明亮,独具拉祜族特色的墙体画格外抢眼,平坦的水泥路直达村中;柑桔地里,村民正在浇水;桃树林中,传来隐隐约约鸡鸣声,空气里弥漫着阵阵花香……

 通过实施精准脱贫攻坚行动,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聚居村大西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春天。建新房 挪穷窝

“王玉兴的大儿子外出打工时谈了个对象,2015年带回来过春节,看到男朋友老家的住房后,过完春节就再也没音信了。”在大西蒿村,建档立卡户王玉兴家发生的这件事至今还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刚去大西蒿的时候,村民住的是土坯房、瓦片房,牲畜就关在门外。”曼来镇副镇长李燕玲负责联系大西蒿的脱贫攻坚工作,两年前的大西蒿,村外不通水泥路,村内垃圾乱丢,因为居住环境太差,根本没人愿意嫁到山里。

 安居才能乐业,脱贫攻坚必须补齐安全住房短板。近年来,我市着力实施包括大西蒿在内的“直过民族”整族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

 40岁的村民小组长薛文品告诉记者,大西蒿村有33户118人,其中拉祜族19户55人,如今拉祜群众家家住进了新房。以前,大西蒿村民住的是土瓦房,甚至还有茅草房,村里不通水、电、路,居住环境脏、乱、差。现在在各级党委、政府帮助下,每家补助5万元建盖了新房,村里铺设了水泥路,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安全的保障房。

“建盖住房时,经常下雨,施工队既要忙着修公路,又得加快建房材料运输,还得注意施工安全,每天忙到天黑。”回忆起大西蒿脱贫攻坚的情景,李燕玲感慨万千。大西蒿山高坡陡箐深,地质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为了新房建设安全稳固,必须砌筑坚实的挡墙,增加了建设成本。最困难的是,下雨路滑,车子坏在路上,只能通过挖机、装载机把运输建筑材料的货车拖出泥泞的路面。为了赶工期,边建设主干道,边修建施工便道,仅施工便道就建了三条。

 转眼过了两年,大西蒿村道路硬化了,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王玉兴家喜事连连,一家人不仅住进了两层小楼,大儿子和带回的对象处于热恋中,双方正准备谈婚论嫁。

 调结构 换穷业

 从大西蒿村向山下眺望,满山的果树郁郁葱葱,一片绿意盎然。

“以前主要是栽种甘蔗和传统农作物,坡地上种植甘蔗不仅收入低,还破坏生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红旗村委会主任杨建雄说,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政策,在原有基础上,大西蒿村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着力扩大种植果树面积,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老村子周边已经变成了公益林、水源林,生态环境有了很大转变。”发展稳定的产业才是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市、县、镇的共同支持下,政府无偿补助果苗,大西蒿根据当地的土壤和立体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培植增收产业,上半山栽核桃,中间栽桃子,下半山栽柑桔,目前已累计种植水果2600余亩,其中红心桃、油桃约1600亩,柑桔1000亩。

 为了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修建了水果运输通道,把灌溉水管拉到了田间地头;为了节省水果交易成本,2017年政府投入产业扶持配套资金294万元,在村边建设的水果交易市场,即将投入使用。

 有了成片的果林,为林下养殖创造了优良条件。2016年4月,政府利用产业扶持资金购买鸡苗,扶持村民搞林下养殖,为农户配套建设鸡舍、鸡槽,购买饲料。2017年12月开始第二批养殖,这次养殖户增加到19户,每户养殖65只鸡苗,今年底即可出售。

“4月中下旬油桃上市;5月中旬,红心桃也可以卖了;下半年开始柑桔采摘,村民即将开始生产大忙季节。”杨建雄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去年油桃均价3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4000元左右,等果树全部挂果后,每户收入可以达到六七万元,人均收入接近两万元。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完善了,住房建好了,扶贫产业也见效了,他对大西蒿村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充满信心。

 打基础 奔小康

“老村子山高路远,住房摇摇欲坠,到处是土路,碰上下雨,摩托车都进不了村,喝水要到很远的地方挑。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这个村子恐怕已经不存在了。”提及村子的变化,69岁的汤银山无比激动地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政策了。原来进村的土路十分狭窄,粮食只能靠人背回家,他家6口人原打算搬到山下公路边,方便小孩读书、生病就医,后来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家建盖了新房,道路硬化到家门口,接通了自来水,才打消了搬家的念头。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大西蒿拉祜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找到了致贫根源,元江县在实施整族推进扶贫中,坚持基础先行、产业优先的原则,在大西蒿实施了道路拓宽硬化、水利灌溉系统、科技文化活动室、水果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项目建设,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前进村道路是土路,每到下雨天,路面坑坑洼洼,水果运输十分困难。”薛文品告诉记者,村民先用马匹把水果驮到小路上,再通过三轮车拉到大路,最后才能装车,往往要经过三四个环节才能完成水果交售。因为道路运输条件差,果商不愿意进村,常常错过水果销售的最佳时机,导致水果卖不上价,每到水果销售时节,辛苦一年的村民心情显得并不轻松。

 为了解决当地出行难问题,各级政府投入380万元,修建了6公里的水泥路。为了更好地创造产业发展条件,包括大西蒿在内,投资800余万元,在红旗村委会建了25个大大小小的蓄水池,输水主干道全部建好,共辐射果树种植面积7000亩,9个村民小组2000多人受益。在郁郁葱葱的桃树林里,银白色的金属管道穿插其间,村民接上软管,就可以在田间地头任意地方轻轻松松浇水。

“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产业发展、助力村民脱贫致富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杨建雄说,当地拉祜族群众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桃子、李子和柑桔,果林中密布着的输水管道,既减轻了劳动负担,又为水果丰产奠定了基础;山间交错的硬化路面,方便了水果运输、减少了水果破损,一公斤水果均价可提高1.5元,确保群众增收。

“居住条件和村庄环境的改变带来了当地群众观念意识的转变,群众脱贫致富的劲儿越来越足了。2017年大西蒿村人均年收入约一万元,今年预计超过1.5万元。”杨建雄说,现在进村几乎看不到闲人了,村民经常喝酒的习惯开始改了,大家不再只顾着吃喝,更多地把心思放在管理果树上,或到周边务工,想方设法增加收入。

“产业发展有了扎实的基础,今后将通过科技培训,引导村民改变思想观念,科学种植,规范管理,通过提质增效增加收入。”李燕玲说,下一步计划在大西蒿打造民族村寨特色旅游,通过一产、三产融合,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 崔永红 季永鹏(玉溪日报)

责任编辑: 杨茜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