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玉溪频道/ 要闻
“牛郎”“织女”鹊桥会
——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设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纪实
2018-05-07 16:54:2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今年4月,通海精品蔬菜直供北京的新闻上了本报和《云南日报》头版,让通海蔬菜火了一把,但大多数人对送菜进京的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却知之甚少。近日,记者走进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却被该公司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的一段新版“牛郎”“织女”鹊桥会故事所吸引。

“牛郎”盼“织女”

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坐落于通海县河西镇,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外贸出口企业,已连续4年被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是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属财政部、商务部“南菜北运”项目承担单位。去年,公司共收购、加工销售萝卜、白菜、花椰菜等蔬菜1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亿元。从2010年起,公司开展有计划、有目标、较为系统的知识产权工作,通过科技创新获得9项专利。

“萝卜种植和加工向来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其中萝卜条、萝卜丝加工出口量居全国前列,这项主营业务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一颗萝卜种子却成了公司发展萝卜种植和加工的瓶颈。”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应芸说。

萝卜分为鲜食和加工两大类,其中通海是以发展加工型萝卜为主,加工型萝卜的好种子大都来源于日本,比较昂贵,农民用不起,只好栽已经退化的老品种,每亩只能收获新鲜萝卜4吨左右,平均亩产值3000元左右。而新品种萝卜每亩可产新鲜萝卜7吨至8吨,平均亩产值可达4500元。

“新老品种亩产值相差1500元,萝卜种子成了农民增收的拦路虎。为了解决种子问题,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企业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具有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能力。从2010年开始,公司一边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一边寻找科研院所合作,而寻找科研院所合作的过程就像‘牛郎’盼‘织女’。”赵应芸这样描述。

“织女”寻“牛郎”

就在“牛郎”盼“织女”的同时,在昆明的“织女”也坐不住了。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云南省蔬菜种质创新与配套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石开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于2010年前后,研究萝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我们必须走出自己搞科研的小天地,到全省广大的农村中去,把科研工作与农民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对接起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科研才有价值和意义。”李石开说。

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研究方向是萝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2011年至2014年主持完成了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加工型白萝卜新品种选育2011BB009”,其中选育出的“干制加工专用萝卜新品种云萝卜1号、云萝卜2号的选育及应用”项目获云南省2017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据了解,目前萝卜是全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主要栽培品种,栽培面积100万亩左右,是第三大蔬菜品种,其中加工型萝卜占60%左右,全省加工型萝卜的种植和加工出口基本上由通海的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萝卜是一种耐旱作物,特别适宜缺水的山区和半山区栽种,是一个适宜扶贫脱贫种植的蔬菜品种。

李石开告诉记者,以前云南栽种的萝卜品种大多是从日本引进的,时间长了,品种退化、产量减少、抗病性减弱,如果用进口的新品种,种子太贵,所以种子成了萝卜种植业发展的瓶颈。经多方打听,知道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是生产加工萝卜的龙头企业,正在开展萝卜种子研发。李石开带领的科研团队主动与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联系,共同开展萝卜种子研发。

鹊桥会后的“亲骨肉”

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与李石开带领的科研团队走到了一起,2013年公司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通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日本泷井种苗株式会社承担“出口加工型青首萝卜新品种选育及扩繁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资金70万元的支持。于2015年选育出的秀山萝卜1号新品种,获得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品种鉴定证书,这就是他们的“亲骨肉”。加上李石开带领的科研团队研发出的云萝卜1号、云萝卜2号,目前全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型萝卜新品种有3个。

“这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萝卜品种投入应用后,提高了干制加工型白萝卜的产量及品质,提高了萝卜加工成品率和商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赵应芸如此评价。

数据显示,干制加工型萝卜新品种云萝卜1号、云萝卜2号在玉溪市红塔区和通海县推广种植,平均亩产7.5吨左右,亩均增产20%左右,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另外秀山萝卜1号近年来带动了1000户农民增收,户均增收6000元左右。同时,新品种在应用后,生产中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农残,也降低了农户用种成本,保证了玉溪市和我省干制加工型白萝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通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吕华告诉记者,通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人才兴玉战略,通海县近年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建站工作,为企业与科研院所架起沟通合作的“鹊桥”,促进科技和人才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解决了企业和农业发展对科技与人才的需要。

今年,李石开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式在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建立了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的建立,将进一步创新产学研联合模式及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解决农业企业新品种研发中遇到的难题与瓶颈,为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为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吕华说。

李石开表示:“针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题,我们团队将以公司外销的主要蔬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育种、种苗繁育和安全高效生产等技术研究,重点是出口加工型萝卜新品种的推广和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培养公司人才,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赵应芸则希望,通过与专家团队的合作,用好专家团队的科研技术成果,借助团队的优势提升企业的科研技术和人才水平,下一步做好蔬菜种苗产业,特别是萝卜种苗要加快更新换代步伐,提升种苗品质,降低种苗成本,为企业发展谋求新的发展动能,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支撑点。

□记者 陈佳(玉溪日报)

 

责任编辑: 赵玮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