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玉溪频道/ 要闻
生物降解地膜:让土壤穿上“环保衣”
2018-06-14 13:48:17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农田里残留的那些地膜,如果再不去治理,我们的后代怎么种地?”残膜的“白色污染”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记者日前在峨山县小街街道雨来救村看到,市、县农业部门在该村1000亩烟田里,开展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示范推广。

  残膜治理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并逐渐在玉米、棉花等作物中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我市也不例外,由于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被大量使用。但与此同时,农田中长期积累的大量残膜,给农业生产和农业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和危害。

  地膜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每年5月烟苗移栽下地后,雨季还没正式到来,正是保苗的关键时期,地膜覆盖技术对提高烤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烤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量推广应用,使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据统计,2017年,玉溪市烤烟地膜覆盖面积约50万亩。

  地膜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传统农用塑料地膜材料主要是聚乙烯(PE),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加之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废旧地膜在农田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

  “大量不能降解的残留地膜,使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地是越来越不好种了。”雨来救村党总支副书记李红卫无奈地说。

  雨来救村委会今年烤烟种植面积8000余亩,烤烟是该村的支柱产业。村里的农科员李绍强家有10多亩土地,他告诉记者,由于缺水,不用地膜没有产量,用了以后污染很大,如果残膜回收不干净,就影响来年的烤烟产量。最近几年,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残膜回收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出于人工捡拾废旧地膜成本较大,回收率低,回收不彻底现象大量存在。

  生物降解地膜推广逐步展开

  由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及其他多糖类天然材料等物质,经吹塑或流延等工艺生产的生物降解地膜,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下,降解变成二氧化碳或甲烷、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和新的生物质,最终完全被自然界消纳。

  2015年起,玉溪市农村环保能源工作站根据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要求,在峨山、易门、通海3个县进行了可降解地膜在烟草栽培上的对比试验,对8个厂家的10种可降解地膜产品进行了试验评价,筛选出适合云南低纬度高原气候特点推广的可降解地膜品种,今年在峨山县开展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示范推广。

  “传统PE膜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降解,但生物降解地膜不仅同样起到保温、保墒、增产的效果,还可在特定地区、特定气候条件下实现降解,降解指数达85%,在烟草栽培期自然降解指数达75%以上。”玉溪市农业局相关专家说。

  “一亩生物降解地膜成本在220元至250元之间,市场价格在300元左右。由于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过于昂贵,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若缺失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农户根本没有能力购买。”一名业内人士说,生物降解地膜由于成本高,要替代常规普通膜成为地膜主流难以实现,在农业生产上全面普及应用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目前,推广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处在小范围试点阶段,未形成规模效应。业内人士建议出台相应政策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宣传引导,加快完善推广应用激励机制,遏制日趋严重的“白色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记者 陆合春 (玉溪日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