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玉溪频道/ 要闻
玉汝于成 溪达四海
——玉溪撤地设市20周年发展综述
2018-06-29 10:20:16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玉溪撤地设市20年,励精图治创新业,一座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在滇中大地展露新姿彩。玉溪日报记者 潘泉 摄
玉溪撤地设市20年,励精图治创新业,一座生态宜居现代化城市在滇中大地展露新姿彩。玉溪日报记者 潘泉 摄

  20年,在时间长河里仅是一瞬,但却能见证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1997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玉溪撤地设市,1998年6月28日,玉溪撤地设市庆祝大会召开,地级玉溪市正式挂牌成立。从“地”到“市”,一字之差,却是玉溪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刻,是新玉溪奋力前行、追逐梦想的启航一刻。从此,玉溪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玉汝于成,溪达四海”——这是新时代的玉溪精神,也是玉溪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历届地委、行署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一任接着一任干,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闯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书写了玉溪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

  “实力”玉溪奋进不息

  1998年,玉溪撤地设市。同年,64岁的老干部文元有退休。“地委变市委的20年,玉溪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回顾总结过去的教训和经验,对推动下一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时隔二十载,文元有感慨玉溪发生着巨大变化。

  在文老看来,一是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转变,二是各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很大的推进,三是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增强和提升,四是“五网”建设有很大加强,五是生态文明建设有很大改进,六是城乡面貌有很大改变……

  玉溪人在见证和感受着玉溪的发展,而一组组对比数据更是直接真实地反映出20年的成绩与辉煌:全市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2.7亿元,相继跨越500亿元、1000亿元台阶,2017年达1415.1亿元,增长3.7倍,4个县区进入百亿元行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884美元跃升至9000美元以上,居全省第2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8.2∶67.1∶24.7优化为2017年的10∶51.6∶38.4,非烟经济占GDP比重由34.7%提高到72.5%。

  20年来,玉溪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由结构单一向产业多元的历史性转变。面对不同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与玉溪市情紧密结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干兴玉,在推动跨越的征程中上下求索、砥砺前行。从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科教兴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到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经济社会发展五大战略、“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七大重点产业、七大民生工程的“5577”总体思路,从解放思想大讨论,到争先创优、跨越发展和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然灾害频发等挑战,到克服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阵痛等困难,玉溪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举措越来越有力,引领玉溪发展的航程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了全市经济规模、发展质量、人民生活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玉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农产品出口领跑全省,褚橙、云菜等“玉系”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卷烟及配套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焕发生机,合和集团、红塔银行相继起航玉溪,成为继红塔集团之后支撑玉溪发展的又一生力军;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文化旅游、信息、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渐成气候。

  “活力”玉溪彰显魅力

  今年4月,玉溪被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支持的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成为云南唯一入选的城市;5月,全球创新中心云南分中心落户玉溪……在玉溪2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来不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实践。尤其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玉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开展“科教引领创新发展”大讨论大行动,着力打造科教创新城,实施教育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三个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创新强市战略,以科教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灵魂、以人才创新为抓手、以政府服务管理创新为关键,着力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探索具有玉溪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目前,我市已经与北外、复旦等10余所知名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35个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列入省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引进院士专家来玉溪设立工作站13个,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20年来,玉溪把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简政放权、国有企业、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创造了医改“玉溪模式”、殡改“玉溪经验”,经济体制、农村综合、生态体制等改革形成新亮点,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与发达省市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新突破,与复旦、中山等16所知名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老挝占巴塞省和北京顺义、上海金山、广东佛山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成功引进腾讯、阿里巴巴、华为、希尔顿等大品牌大集团,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设立了玉溪驻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商务代表处,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21亿美元,成功上榜“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玉溪已逐步成为滇中投资洼地和创业热土。

  在玉溪精神中,“溪达四海”既是对玉溪作为珠江源头高原水乡的一个认知,也是玉溪努力打造开放新高地,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新空间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抚仙湖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抚仙湖国际高原帆船赛等各类国际体育赛事以及中国―东盟国家外长特别会议、首届中国―南亚合作论坛等各种国际高端会议先后在玉溪举行和召开,向世界展示着玉溪包容、自信、开放、和谐发展的新形象,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搭建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宜居”玉溪提升品质

  在玉溪的摄影师当中,有许多人用镜头记录下了这20年玉溪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成为20年来玉溪城乡建设飞速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翻开他们的作品集,城市变迁一目了然,从稀稀疏疏的建筑到如今处处是景的城市风光,20年的变化日新月异。

  20年来,玉溪这座生态城市逐渐展露出了新面貌。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开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魅力之城的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做强中心城区、做精县城、做特集镇、做美乡村,科教创新城、高铁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增绿添色、点亮玉溪、六城同创、建设花城”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重点项目深入推进,建成了聂耳文化广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江川实现撤县设区,玉溪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称号,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和全国海绵城市、全国“城市双修”和全国城市设计试点,新平戛洒、澄江广龙列入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

  据统计,全市建成区面积已从1997年的37.6平方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75.3平方公里,扩大了一倍多。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2平方公里增加到38.4平方公里,等于再造了两座新城。全市城镇化率达50.7%,比1997年增加了近一倍。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20年来,玉溪市始终注重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全力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昆玉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玉溪进入高铁时代,玉溪至北京旅游列车、至郑州动车组开通;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7年达380公里,“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通乡镇公路全部实现油路化,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西南航空护林总站直升机场建成使用、江川通用机场启动建设,航空网实现“零突破”;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实施,建成了一批小水电和光伏发电、天然气管道支线项目,中心城区建成区天然气气化率达62.3%;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国家信息惠民、宽带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有序推进,行政村实现光纤和4G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玉溪正向着成为云南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枢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生态”玉溪绿色发展

  20年来,玉溪市走出了一条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建设步伐坚实。多年优良的空气质量、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优美的风景……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让无数玉溪人享受其中,引以为豪。

  为了解决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过程中,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作为玉溪发展的根和魂,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全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并延续至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沿湖四县生态建设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积极探索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工作,颁布了全国第一部针对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法规《玉溪市新平哀牢山县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深入实施森林玉溪、蓝天玉溪等“六大工程”,持续加大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力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以来累计下降58.4%,森林覆盖率从44.5%提高到57%,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9.2%、居全国城市前列。

  玉溪市把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保护治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三湖”保护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修改完善“三湖”保护条例,深入开展“抢救抚仙湖,建设生态市”行动,大力实施“退、调、保”“四环工程”“四退三还”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完成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华宁大龙潭调水、杞麓湖调蓄水隧道等重大工程,研究部署“三湖”生态经济带建设,设立保护治理专项资金。同时,全面打响新时代抚仙湖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山林长制,综合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雷霆行动等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抚仙湖总体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水质明显好转,杞麓湖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Ⅴ类。

20年来,玉溪全力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061副本
20年来,玉溪全力推进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061.7公里。 玉溪日报记者 潘泉摄

  “幸福”玉溪和谐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实现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了一大批惠民举措,玉溪人获得感不断增强。

  20年来,玉溪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袋子”越来越鼓,自信心越来越足,幸福感也越来越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39元增加到34880元、增长了4.1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99元增加到13057元、增长了5.2倍。20年前,家用轿车、手机、电脑等都是稀有之物,如今已进入千家万户。全市每百户居民拥有家用轿车23辆、移动电话326部、互联网宽带用户94户,人均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接近西部标准的90%,玉溪成为了全省幸福指数较高的地区之一。

  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财力的7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积极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居民健康、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等指标居全省领先水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扶贫脱贫,全市县、乡、村贫困发生率均降到3%以下,全市贫困发生率降到0.78%。平安玉溪建设成绩斐然,玉溪七次登上中国最安全城市排行榜,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全市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认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7个村镇、12家单位获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2所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力打造“聂耳音乐之都”,成立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成功举办五届聂耳音乐合唱周;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建成聂耳图书馆和一批文化站、农家书屋,涌现出了《粽魂》《水莽草》等精品力作,中国楹联文化县(区)实现全覆盖,九县区均获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称号。始终重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人大、政协和“一府两院”工作在民主法制轨道上迈出新步伐,履职尽责、建言献策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得到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老干部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水平不断提升,各民族团结和睦;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连续四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清风”玉溪永葆本色

  良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地方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力确保全市政治生态风清气正、海晏河清。市委、市政府始终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有党组织1.1万个、党员13.6万人。先后组织开展“三讲”、“三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扎实开展,广大党员“四个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评议、在乡镇推行党代会年会制、积极探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打造了“仙湖卫士”“互联网+党建”等基层党建品牌;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班子结构配备模型、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制度,锻造了一支勇担当敢作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严整治“四风”和庸懒散混等“为官不为”,引导干部勤用“四盆水”、做好“六个表率”、做到“六个不能”,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监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一批违法违纪干部得到惩处,20年来全市共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3294件,处分3461人,挽回经济损失1.9亿元。

  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春华秋实。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步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的玉溪人如今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撤地设市20周年的新起点上,正铆足非常之力、拿出非常之策、用尽非常之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奋力交出不负于时代的答卷!

        玉溪日报记者 赵琳 李晓兰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