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大乡: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全长约4公里的老熊箐路连接着易地扶贫搬迁至此的通海县高大乡老熊箐村民和村外的世界,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门口,让老熊箐村民告别了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尴尬,出行安全、便捷有了保障。道路通而百业兴,老黑山路、大水箐路、观音山路、张家田房和野猪坝进村道路……一条条盘桓在高大乡山野间的农村公路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通海县高大乡补齐短板,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铺就“四好农村路”共筑小康梦
2016年,通海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工仪式在高大乡曾张路举行,由此拉开了高大乡“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序幕。作为全县的示范点,高大乡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提前谋划,千方百计保障“四好农村路”建设前期路基开挖、扩宽、平整等基础性工作资金到位,积极组织村组做好路基改扩建工作,确保工程建设正常推进。为了打通“致富路”,观音村五组村民人均自筹超过500元,小组投入资金达10万元以上,全乡累计投入资金40多万元。2017年底,全乡投入近4000万元顺利完成41公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6个行政村和36个自然村实现进村道路硬化,成为全县率先实现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的乡(镇)。“现在的条件这么好,交通也方便了,我们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老熊箐村民高有富说。
建好“四好农村路”,实现乡村水泥道路村村通的高大乡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标准和要求,完善体制,规范运行,通过实行“路长制”管理模式、建立路政管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等措施,高品质护好农村路,高效运营好农村路,使“四好农村路”真正成为群众的产业路、致富路、幸福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共筑小康梦奠定坚实基础。
兴修水利为民谋福祉
3月11日下午,曲江通海段(高大河)治理项目施工现场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在进行河堤石挡墙和格宾垫护坡的施工。据通海县水利局局长吉德武介绍,从生态的角度出发,高大河治理项目尽量保留河岸原有的生态景观,此外格宾垫具有生态恢复功能,随着河水的冲刷,泥土进入石缝中,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水质的改善。高大河治理项目于2017年启动,计划投资2712万元,治理河段长度6.427公里。目前,已完成投资约1800万元,计划于今年雨季来临前完工,项目的实施对保障高大河河道行洪安全、改善沿线农业生产条件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距高大河治理项目施工现场6公里的木格水库建设项目也于去年完成主体工程的施工,目前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计划投资6400万元的木格水库属于全省“五网”建设项目之一,于2017年7月1日动工,水库总库容量108万立方米,属小(一)型水库,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农村人畜饮水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为2000亩耕地提供生产用水保障,解决超过5000人的生活用水问题。
近年来,高大乡的水利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除了高大河治理项目和木格水库建设项目外,还投入1100万元实施水利整乡推进项目,兴修灌沟近20公里,新建7座提灌站和排涝泵站,清泉流进农家院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201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老熊箐村易地扶贫搬迁暨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启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老熊箐村完成新村挡土墙、公房、进村道路、人饮工程、电力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工作,2017年底,老熊箐村30户村民搬进新村、住进新房,迎来了新生活。今年,老熊箐村将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将进一步提档升级。
2018年,高大乡观音村阿家小组启动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17所轻型钢结构房屋建设,目前完成14所、在建3所,正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准备实施村内排污、硬化绿化和亮化工程以及人畜饮水工程,让阿家小组村民有安全的人畜饮水基础设施、有卫生公厕、有活动场所、有较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在高大乡扎实推进,遍地开花,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2018年11月,投资740万元、占地面积5000余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动,在高大社区、五街村、代办村和普丛村实施沟渠改造、泵站建设、田间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直接受益人口8000余人。
“高大乡是一个山区民族乡,基础设施的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为乡村振兴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大乡乡长阮繁森说。(记者 蒋跃 刘黎 李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