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谢札”村,彝意为“生长秃衫之地”,境内山高箐深,森林资源丰富,青山连绵,属高鲁山一脉,海拔1856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890毫米。如此宝地,适宜中华蜂的栖息。近日,记者来到谢札,深入高鲁山“探蜜”。
传统的引蜂桶通常用核桃树制作,将树干分段,掏空树芯,敷上牛粪放在树杈间。
而让产量大增的矩形箱盒则能装下十个蜂框,防湿防潮。
中华蜂即土蜂,与常见的果园养殖的意大利蜂不同,中华蜂采百花蜜,蜜源植物丰富,不像其他蜂种采蜜单一,每个蜂箱只有一个蜂王,因此产蜜较为集中。
今年30岁的90后养蜂人龙水杰是谢札村委会党委委员,共青团团委书记。2017年他回到老家谢札与父亲一起养蜂,在2014年父亲原有的50个蜂箱的基础上,他扩大规模为120个蜂箱,改原有的“核桃木蜂桶”为矩形箱盒,每个箱盒装有十个蜂框,平均每个蜂框能产蜜3公斤。
刚形成的新鲜蜂蜜白里泛黄,口感鲜香,时间长久后的老蜜则呈焦糖色,较之新蜜口感更加醇厚,在口中留味很久。
土蜂一年最多只能割两次蜜,弥足珍贵,价格在每公斤200元左右波动。
目前,谢札全村已有32个养蜂人,单户最多产蜜达300公斤,其中,建档立卡户王顺富也加入了养蜂人的行列,他每年收割蜂蜜平均八十公斤,能够卖到一万六千元左右。随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村留守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很多老年人都在学习养殖蜜蜂的技术。放置好诱蜂桶以后,依托高鲁山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每一箱的收入都能够达到五百多元。目前,谢札已经形成了好玛阁养蜂专业合作社,养殖的蜜蜂规模在1500箱以上,蜂蜜的产量在5000公斤左右,市场价值100万左右。龙水杰说,销路问题一直是农村土特产品面临的问题,在扩大销路的探索中,下一步,将参考“专属蜂箱署名认养服务”、“割蜜体验”等模式,形成品牌化,吸引更多人关注农村土特产品。(沈阳 易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