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这是我们共享的荣光——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迎来70华诞。
这是我们亲历的事业——历经70载探索与创新,峨山彝族自治县走出了一条符合彝乡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取得历史性成就。
峨山县城
70载风雨兼程,峨山县发展基础不断巩固;70载砥砺前行,峨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70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掷地有声;70载,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1951年5月12日,滇中革命的摇篮峨山在全省率先成立彝族自治县。从此,峨山成为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云南省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之一。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砥砺奋进的阳光照耀峨山1972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照亮彝、汉、哈尼等25个民族17.02万人。自此,各民族群众共同迈步伟大征程,共同投身伟大实践,用辛勤和汗水写就一部“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70年奋斗史。
觅池冲滇中地委旧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峨山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砥砺前行、拼搏竞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倾力建设开放协调发展先行区、绿色现代产业集聚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数据为证:2020年,峨山县地区生产总值1176238万元,是1952年644万元的1826.5倍,1952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1.7%;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4477万元,是1952年31万元的16273.5倍,1952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6.1%;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462万元,是1952年73万元的540.6倍,1952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9.7%;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5688万元,是1953年38万元的4886倍,1953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13.3%。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小康不进村,我就不离村”。一批又一批奋战在峨山热土上的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别无所求、造福人民勇于担当、建功人民前赴后继的境界与追求,他们把对峨山大地、乡亲们的热爱,对肩上责任、心中信念的执着,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里。
70年来,峨山县坚定不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砥砺前行,在党的建设、民主法治、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社会民生、文化繁荣等诸多领域全面发力,书写了自治发展的壮美乐章。
玉昆项目安置房
回顾峨山的发展历程,有拼搏的汗水,有跋涉的艰辛,更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守望相助的大爱。
今天,站在70年的新起点上,峨山县深感新起点意味着新使命、新要求、新作为。新起点仍然要以拼搏蓄力、以实干筑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峨山人民利益,在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尤需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激扬“中流击水”“奋楫前行”的干劲,让17.02万峨山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2020年为1176238万元是1952年的1826.5倍年均增长11.7%
2020年为504477万元是1952年的16273.5倍年均增长16.1%
2020年为39462万元是1952的540.6倍年均增长9.7%
2020年达185688万元是1953年的4886倍年均增长13.3%
老小区改造换新颜
走进青山环抱、两江穿境的峨山县城,新姿扑面。短短几年,崭新崛起的嶍峨古镇与改造如新的老旧小区隔江呼应,环境优雅整洁、市民安居乐业,被人们称为“挂在昆磨高速线路边的耀眼明珠”,其饱含着城市更新改造可圈可点的“峨山密码”。
峨山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县城提质扩容和老旧小区改造融入美丽县城建设统筹谋划,超前规划城市布局,精准定位城市功能,沿着“民族团结示范城、生态活力示范城、现代数字示范城、全民健身示范城”目标方向,保持定力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并取得骄人业绩,经验被推广到全市乃至全省。
党建引领县城更新改造。成立党建联合体,层层压实责任,各方协力联动“一张网”工作机制,保障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按规划目标要求稳步推进,并率先在全市展开县城提质扩容项目及老旧小区改造。
高标准打造滇中特色嶍峨古镇。峨山县利用地处滇中交通枢纽节点等区位优势,激活当地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把县城提质扩容棚户区改造与美丽县城建设紧密融合,高位规划,咬牢目标,高标推进,累计投入资金17.33亿元,精心打造占地603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嶍峨古镇,包含风情别墅、商业步行街、客栈、社区配套等多元业态,恢复翠秀书院、魁星阁、城门楼、仿古牌坊等优质历史文化遗迹。目前,峨山嶍峨古镇已入选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名单,主体工程已竣工,入住率达到50%,部分商铺装修入驻运营,完善招商方案紧锣密鼓,古镇周边猊江滨河南北路配套设施抓紧施工……一座可期可为的特色旅游小镇在滇中大地崛起。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内生动力共建共治。峨山县老旧小区改造规划5期,概算投资5亿元,其中改造面积82万平方米,占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的20%,受益人口近1.8万人,占建成区常住人口近一半。目前一二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第三期工程抓紧施工,可望年内完工。
峨山县创新思路破难题,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小区资产盘活”方式筹集资金,解决项目推进资金缺口。一期、二期工程投资9500多万元,除各级财政补助外,整合管线单位和天然气公司投入960万元,共同建设;以地生财,以财融力,通过一二期小区停车位和商铺资产盘活3600多万元,有效弥补改造缺口资金。
同时共建共治并举,制定《峨山县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六个一”建设标准》,建立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治理机制,推进综治、城市管理、消防安全等“多网合一”,把改造后的49个小区整合成一个物业服务项目,实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昔日的老旧小区脱胎换骨华丽蝶变,小区干净整洁有序,过去“乱停乱放环境差”的现象悄悄消失,90%以上居民间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小区生活从“冷漠墙”到“大融合”,再造小区熟人社会,居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进团结和谐,“小区就是家,家就是小区”成为共识。
推进智慧化城市建设,打造小区便民生活圈。峨山县以数字化城市建设规划引领,想住户所想,应群众所应,配强小区门禁、监控、充电和停车四大智能化系统,破解小区管理难题。布设门禁智能化系统,把好进入小区第一关,保障住户出行方便安全高效。与平安峨山建设大数据联网,布设智能化监控系统,做到全天候监控无死角,小区所有安全、犯罪隐患自动上传公安大数据平台。智能平安小区建设,大幅提升住户的安全感。在小区搭建智能化充电单车棚,有效破解小区电线私拉乱接现象,提升消除火灾、触电等安全隐患的能力。与移动公司合作,建设小区停车智能化系统建设,使得小区车辆乱停放有效解决,同时实行错时停车,使有限车位迭加增量,解决小区亲朋造访和周边区域停车难的问题。此外,大到健身,小到理发,从住户吃穿往行健等“急难烦”锁事入手,在完成改造的桂峰、练江小区,新建39个公厕、洗手台、老年活动室、衣被挂晒架、健身房等便民设施,使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民族团结一家亲
彝族的花鼓、傣族的歌舞、回族的节日、哈尼族的稻作……行走在峨山大地上,处处能看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彝族、汉族、哈尼族、回族、傣族、蒙古族、苗族、白族等25个民族融洽相处,同饮一江水、同绿一座山、同耕一块田,共建美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
“民族团结一家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心实意为当地各族群众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大白邑社区党总支书记马卫真说。
大白邑是玉溪市5个农村侨乡之一,也是一个回族聚居的社区,彝、汉、哈尼和蒙古族群众共同居住在社区。多年来,社区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贯穿到各项工作中,除了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无偿捐赠等形式对周边村民实施真情帮扶外,还围绕人居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改进、社区矛盾调解等方面积极开展一系列工作,妥善处理与周边民族村寨的关系。
短短几年间,马卫真先后捐资50余万元帮扶周边困难群众。2004年创办自己的公司后,招收社区及周边60多名待业青年和困难群众,成为一个回、彝、汉、哈尼多个民族职工组成的公司大家庭。10多年来,马卫真把各族职工当兄弟姐妹一样对待,真情实意地把大家团结在一个大家庭里,团结互助亲如一家人。
“嫁到这里已经10多年了,家人和村民对我特别好。”说这话的是摆依寨的村民刀存英。走进双江街道摆依寨,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干净的水泥路,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放在停车场,村民坐在门前闲话家常,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摆依寨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寨,近年来,村子里渐渐多了不少哈尼族、傣族、汉族、白族群众,与本地彝族相处和谐。刀存英是从墨江县嫁过来的傣族姑娘,提起这些年来在彝寨生活的点滴,她脸上是满满的幸福:“我身上的这身彝绣服装就是婆婆手把手教我绣的。我平时与邻里相处融洽,从没发生过争吵,不仅学会了彝族语、彝绣,还担任了村委会的妇女主任。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和大家聚在一起绣花、跳舞、拉家常,我们村庄就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幸福之家。”
刀存英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峨山这个由25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各族同胞心手相牵、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共谋发展,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峨山县各族人民有的积极投身抗疫一线,有的默默做好后勤工作,更多的人则捐款捐物。全县数十家企业及广大干部群众现金捐款共228万余元、捐赠价值56万余元的物资用于抗疫工作。峨山县红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化念镇、甸中镇、富良棚乡的菜农向武汉捐赠蔬菜数十吨。
“团结是不变的初心,幸福是永远的追随,和谐融入大娱乐中,感恩唱在敬酒歌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般融进峨山人民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全县各族人民争做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促进和谐的参与者、祖国统一的捍卫者、发展成果的分享者,为建设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新峨山昂首奋进。
回首自治县成立以来的70年,峨山县民族团结工作硕果累累。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中共峨山县委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峨山县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涌现了一批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村寨示范典型,建成1个省级少数民族特色乡镇、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县17万彝乡各族儿女亲如一家,绽放了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一颗颗民族和谐之果,处处呈现出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温馨画面。
采茶姑娘
连日来,在位于“云南绿色钢城”峨山县化念片区的玉昆钢铁集团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上千台挖机、拉土车、推土车、装载机和压路机来回穿梭,1000多名施工人员埋头作业,现场机声轰鸣,一派紧张繁忙的景象。
2019年4月,云南绿色钢城暨云南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启动。该项目被列为省级“四个一百”重点项目,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玉溪钢铁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龙头项目,也是玉溪打造“绿色能源牌”的一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12亿元,是峨山有史以来投资体量最大的项目。项目的建设将重构产能规模超千万吨、工业产值过千亿元的昆玉高速钢铁产业带,实现峨山化念片区与新平大开门仙福钢铁连片集中集聚发展。玉昆钢铁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60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解决就业2万人以上,年货物运输量超过3000万吨,依托铁路运输2000万吨、公路运输1000万吨,对推动玉溪市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云南绿色钢城”的建设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玉溪转型发展、绿色跨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选址大化产业园区化念片区以来,峨山县始终坚持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为目标,举全县之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云南绿色钢城”,整个项目前期工作呈现出合力攻坚、强势推进的态势,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玉溪市委、市政府率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一线工作指挥部和市级相关部门,在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积极协调项目推进。峨山县委带领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打通一个又一个堵点,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项目建设提供实在、便捷、优质的服务,确保每一个工作节点的顺利完成和每一个前期工作的如期推进。从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洞察先机,到布局产业转型的“最先一公里”,从明确“绿色钢城”的目标定位,到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2020年10月全面进场施工以来,每天都有1000多台工程机械车辆在现场作业,7330亩的主厂区场平工程将在今年5月底完成,7月份启动主体工程建设。项目村庄搬迁安置点建设所涉及的8个居民小组395幢住房已实现封顶,并确保2021年8月底前完成安置房主体工程建设、2022年春节前搬迁入住。同时,统筹规划建设的道路交通、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物流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正有序推进中,确保配套服务及交通基础设施与玉昆主场区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峨山县主动顺应时代主题,坚持产业转型升级,走集约、融合、绿色的新型工业发展之路。倾力建设绿色现代产业集聚区,全面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致力建设集钢材生产、加工、交易、配送、金属材料研发、配套商业等为一体的“云南绿色钢城”,在激情实干中开启峨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世界最长彝绣封针
彝鼓铿锵悦耳,彝服曼妙飞舞,彝火释怀热情,四腔余音袅袅——在峨山彝族自治县,各种文化元素交融,奏响民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乐章。
“节庆无寨不跳鼓,尘土飞扬三四里”生动描绘了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恢宏气势,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彝族花鼓舞,是峨山县极具感召力的民族民间群体性舞蹈,演出团队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时进京演出受表扬,并应邀参与省内外及东南亚国家一些节庆开幕式演出,彰显了峨山县倾情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文化魅力。
峨山县田野山色秀丽,民族文化深厚。多年来,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取得了丰硕成果,老龙洞古人类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四腔、彝族服饰、开新街、侨乡文化等一批精品民族文化精彩呈现。
峨山县树立民族文化活化传承利用的思想,依托丰富节庆山水旅游资源,深度打造文旅联姻深度融合的平台,让文化注入旅游根与魂,让特色旅游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采取彝文化进校园、师徒传授等方式,培养壮大花鼓队伍,全县花鼓舞队员超过500人。
峨山彝族服饰多姿多彩,被誉为“穿在身上行走在路上的彝族历史”,经过举办培训班、传习馆、名师带弟子等路径,做大做强做精彝绣产业,带动上千农户致富;与此同时,峨山县梳理分类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定位,精准分类,深度挖掘。挖掘钻木取火、传递火种等传说,完善取火坛设施,扩大沿线草海、他甲瀑布等景点开发,扩大峨山火把节的热度和影响力,力促节日民族文化旅游峰值效应;多渠道投入上亿元,打造茶山、竹海、万和、温泉为重点的彝人谷精品旅游线路,凸显茶竹林菜亮点,培植峨山旅游新增长极;巩固提升大富塔“梁子一路情”乡村旅游线路,激活开新街、玫瑰花节、山地油菜花节,使节庆经济帮助山区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投入上千万元,对滇中革命摇篮——峨山中学、滇中地委觅池冲旧址、咱拉黑峨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革命旧址修缮修复,通过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老村经济发展。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旅游资源串散成珠,旅游线路隔山呼应,好戏连台商贸旺盛,峨山县文旅融合共同发展路子越走越宽,加快提速增效的旅游业,深刻重塑着县域经济框架。2021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148.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93亿元。
云南网记者 党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