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华宁陶韵 “象”你而来
在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来自云南玉溪展台的“吉象杯”首次亮相就异常吸睛,这批“亚洲象·玉溪团”IP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宁陶的融合之作如何“生成”,华宁本土制陶艺人汪大为为你“揭秘”。
在华宁县碗窑村内的宁陶坊,记者见到了“吉象杯”“家族”中的玉小吉、玉米粒,动漫图案的设计萌感十足,叫人爱不释手。
“吉象杯”出自华宁制陶艺人汪大为之手,创作灵感来自今年的全球“网红”——15头北移亚洲象。今年4月16日至8月12日,北移亚洲象群120天的滇中之旅在云南省玉溪市境内上演了四进四出的流连戏,所到之处皆留下可爱故事,潇潇洒洒当了一回网红。象群北移引发关注,萌态集成流量,从村落红到全球,让汪大为迅速产生了创作念头。
华宁制陶艺人汪大为介绍:“在华宁陶的很多器物里面,都会有很多大象题材的一些表现,比如说我们家传的汽锅、孔雀蓝的花瓶,上面都有大象的吉祥图案,所以我们从小就对大象文化有比较基础的理解。15头大象来到我们玉溪,我就想到要创作一些跟大象题材相关的器物。”
华宁陶传承600多年,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其工艺精湛,器质细腻,釉色斑斓,温润如玉。以华宁陶经典白釉为基调,汪大为用传统制陶工艺创作出第一批“吉象杯”雏形。
恰逢其时,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将“亚洲象·玉溪团”的15头大象进行动漫形象设计,与汪大为的工艺完美融合,纯手工制作不同亚洲象元素的款式,包含茶杯、咖啡杯、滤器等,并针对15头大象不同体态特征,绘制了动漫形象,让“非遗”时尚起来。
华宁制陶艺人汪大为说:“在最初创作的时候,有几十个想法,就是大象的造型,还有它的比例,杯沿的部分和壁厚,还有拉坯时候泥巴的呈现,口沿的厚薄,包括它整体给人的感受,我们都做了很多的比量,不仅要美观,还要实用,最后确定以这么一个形式来呈现,直观清晰地看到大象文化,而且非常好地诠释了‘碧玉清溪,象往之地’的理念。”
通过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华宁陶技艺,将这场现象级的动物行为转化为文创行业对生态文明的致敬,把“碧玉清溪·象往之地”的玉溪福地形象推向全国,汪大为的文化自信油然心生。
华宁制陶艺人汪大为说:“对于我来说,很庆幸也很感激,让我们把千百年优秀的制陶文化和制陶技艺,通过深圳文博会的窗口展现给全世界。我觉得对于华宁陶来说,它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没有间断对陶瓷的研发,同时秉持生态、环保、实用的生产理念,华宁陶会走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张鑫 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