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化乡:“吹拉弹唱”奏响人才“最强音”
人才是创新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近年来,新化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吹拉弹唱”全力做好在外人才联系服务工作,为新化经济社会发展汇聚“新动能”。
吹好引才“集结号”
建立在外人才数据库。依托网格化管理,以村(社区)为单位,以数据为导向,对辖区内在外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一村(社区)一册、一人一档”人才服务信息数据库,以人才库的形式建立各类人才信息档案104余册,促使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巧打诚恳引才乡情牌。加大乡贤文化和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在外务商、技术、管理等人才关注家乡变化,利用春节等节假日人才返乡的契机,开展“情系家乡 福泽乡梓”座谈交流会10次,与在外乡贤人才共话乡音、共系乡情、共谋发展,树立乡村发展“需要我”,回乡建设“我自豪”的良好导向。深入实施人才“回引工程”,通过能人返乡创业、基层治理专干招募、村“两委”班子成员招募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创业能人到乡村工作和创业,累计回引16名大中专毕业生回村就业创业。
拉好育才“马头琴”
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各类人才,动态评估其培训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远程教育等人才培训方式,帮助人才挖掘潜能、突破瓶颈。截至目前,已培训劳动力1000余人,其中电商培训50余人。聘请专家下乡进行技术指导,采取到村任职、开展技术指导、聘用顾问等方式对人才进行培养,引导人才在各项事业发展中释放潜能。培植造才储才肥沃土。打造在外人才交流平台,充分释放爱才、重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建立在外人才与本村大学生常态化联系机制,鼓励引导在外人才为本乡本土大学生、高中毕业生提供就业求学指导;搭建寒暑假政务实习实践平台,鼓励引导16名返乡大学生到机关及村(社区)开展寒暑假实习,在新化乡大寨村探索开展“爱心小课桌”辅导班2期,辅导学生20人次。
弹好用才“土琵琶”
织密人才服务保障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将在外人才往“村里引、村里聚、村里用”。建立联系服务人才长效机制,依托“1+N”人才联络员机制,常态化开展人才走访慰问,常态化联系本乡本土在外人才104人,常态化开展人才“坐诊”10余次,收集问题意见建议15条。搭建“施展拳脚”大舞台。探索“党建+乡贤治理”新路径。发挥乡贤在本村“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落实好村民会议、小组“一事一议”会议等群众自治制度,引导和鼓励党员带头,乡贤主动参与村规民约制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共治格局。挖掘“党建+乡愁文化”新内涵。以新化乡首届彝族打歌节、“3.18男人狂欢节”为契机,联系新化籍在外优秀中小学教师、报社资深人士在新化社区米达起小组打造“古州新化”文化长廊,将乡愁、乡土文化融入文化墙绘制,通过组织开展“共叙乡情 共忆乡土”文化活动,组织动员在外人才参与新化历史文化展馆的设计,引导村民们积极捐出老物件、老照片,让“老村民”共同的记忆留在了新展馆。
唱好留才“大台戏”
加强政策激励关怀。全面了解回村(社区)任职大中专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工作经历、所学专业等,深入宣传讲解云南省村(社区)干部“双提升”行动及村干部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相关政策,鼓励其利用现有平台提升自身学历及竞争优势;打好就业留才组合拳。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便利化水平,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推荐作用突出、群众认可的人才外出考察学习,担任县、乡党代表、人大代表,切实提高人才的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者渣村党总支副书记普建学自任职以来充分履职尽责、自我加压,带领村广大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乡村发展道路,2022年经过定向考试选拔等程序成为了一名本土基层公务员,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通讯员 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