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强化政策支撑 夯实创新基础 激发创新动能玉溪向着科技强市不断前行
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到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从搭建专家院士工作站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从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到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从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发展中,玉溪研发量产我国首款、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填补国产高端贵金属催化剂空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经济结构的今天,科学技术推动着步入国家创新型城市之列的玉溪,锚定省委“3815”发展战略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强化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玉溪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从制定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及实施意见和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和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从实施“兴玉英才支持计划”,系统化推进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到建立科技创新主体梯次培育机制和体系化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实施研发经费投入奖补,到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玉溪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夯实支持全面创新基础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市创新能力指数由2021年的24.00提升到2023年的29.98。
夯实基础
企业是科技创新第一主体,平台是科技创新第一载体,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玉溪坚持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动力。
建立“小微—科小—高新”和“科小—创小—小巨人”创新主体梯次培育机制,玉溪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培育。截至2023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6户,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76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135户。全市万户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各类创新主体拥有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立足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和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建成2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8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和省级星创天地、12个国家和省级众创空间,5个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云南实验室分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通过大力实施“兴滇人才支持计划”、省“两类”人才培养引进、“兴玉英才支持计划”聚集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8人,培养和引进省级“两类”人才49人,省级创新团队4个,认定省级科技副总8人,累计培养市级中青年科技带头人304人,累计认定云南省科技特派员977人、云南省科技特派团8个。全市人才总量36.13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口比重居全省第三位,人才贡献率居全省第二位。
激发动能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玉溪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玉溪推动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全市研发投入突破30亿元大关,投入强度达1.26%、高于全省1.08%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位居全省第一。自2019年以来,玉溪市科技人才累计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41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3件,均居全省第二。
实施创新资源配置工程,玉溪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速19.13%,高于全市企业贷款增速13.76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累计使用“科技创新券”申请兑付资金275.74万元,占全省的22%。
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玉溪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玉溪市技术市场线上交易平台,累计收录市内科技成果9.8万条,发布技术需求5.4万项。平台入驻专家300余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1200余户。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98亿元,位居全省第二。
实施创新合作深化工程,玉溪不断做大创新“朋友圈”。截至目前,全市创新主体与国内4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合作关系。科技部门组织开展“院士专家玉溪行”活动,推进“人才飞地”和“创新联合体”建设。
实施科技赋能产业工程,玉溪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推动重点科技项目建设为抓手,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两壮两新”产业创新发展能级。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县(村)和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为突破,围绕生物育种、绿色高效生产、智慧农业和农业生态安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研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唐雯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