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蔬菜业界有这样一句话:“北有山东寿光、南有云南通海”。玉溪市通海县总面积7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9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但全县蔬菜产量却高达91.5万吨,产值达28.97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5%。
高原农业的“精耕细作”
据《县志》记载,通海蔬菜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年平均无霜期296天,全年日照2450小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通海的白菜、甘蓝、芹菜、花椰菜、萝卜等蔬菜可以一年种植4至5茬,四季外销、全年无休。
但“全年无休”可不够,通海将“精耕细作”的理念贯穿全县农业发展。杞麓湖畔,近15万亩蔬菜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行距、株距精确到厘米,随着通海不断完善高效节水、水肥一体等基础设施配套,种植技术正朝着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品牌化等方向迈进。2004年通海县被列入云南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2008年被认定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2019年被列为云南省蔬菜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全县蔬菜产品70%销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30%出口到东南亚及中东等地区,占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三分之一以上,通海成了云南省较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精细化管理下,通海蔬菜产量和质量优势明显,全县培育“二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种67个,绿色食品64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6.5万亩。
自主创新与国际市场的“双轮驱动”
“对于花卉产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种苗,花卉企业只有具备花卉品种的自主研发能力,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通海锦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富春介绍:“今年,我们投入近1000万元用于新品种研发,目前已成功申报专利品种约20个,年内还将申报32个。”公司从2013年开始繁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花费近10年的时间培育专利品种约20个,预计在今年内进入研发高发期。“目前市场上备受欢迎的‘芭比系列’鲜花,正是公司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从引进外来品种种植到实现品种自主研发,从有土栽培到无土栽培,从水肥灌溉到水肥一体化改良,始于1991年的通海花卉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品牌+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电商直播、冷链物流等新业态,通海花卉产品48小时内即可送达全国主要城市,成为“云品出滇”的新名片。
与省农科院、国际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培育出“锦海”“金辉”“中国红”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玫瑰花优质新品种20多个,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3800余户,种植面积7600亩以上,带动就业2280余人,帮扶3800户花农户均增收2.3万元,品种、技术示范带动实现年经济效益3.5亿元。通过“六统一”(统一生产标准、加工标准、价格、品牌、运输和销售),2024年,通海县鲜切花种植面积达1.49万亩,产量6亿枝,产值5.4亿元,出口占比60%,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
以叶菜为代表的“通海蔬菜”和以月季为代表的“通海花卉”成为通海农业最靓丽的两张“名片”。
迈向现代农业强县的战略布局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通海县紧抓“一带一路”机遇,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全面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以上、市级农业基地30个以上,完成农业基地转“四上”企业5户以上;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强蔬菜、花卉种子、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良种选育;探索建立通海县外贸服务平台,支持金山蔬菜批发市场创建规范贸易采购体系试点;构建打响“通字号”区域公共品牌,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
凭借蔬菜、花卉、特色水果等产业,通海跃升为云南省农业出口的“桥头堡”,更以“一县多业”的实践为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云南网记者 赵芸瑞 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