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玉溪频道 >> 头图 >> 正文
非遗“守”艺人杜洪贵:巧手匠心 让“方寸”生辉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6日 15:24:01  来源: 生态魅力峨山

原标题:非遗“守”艺人杜洪贵:巧手匠心 让“方寸”生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雕,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常以大自然的微小果核与木料为材。匠人们精心挑选,巧妙构思,于方寸之间,便可见山川壮丽、林木幽深。在峨山县双江街道,就有一位这样的微雕“守”艺人杜洪贵。他技艺高超,曾获“玉溪市民间工艺师”“峨山县民间工艺师”称号,正默默守护着这门精妙绝伦的传统手艺。

走进杜洪贵的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木香,映入眼帘的是近百种精美的微雕作品:威风凛凛的雄鹰、羽翼斑斓的孔雀、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蜿蜒盘旋的祥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件件都凝聚着巧夺天工的技艺。“微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根据果核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等来构思,保留果核天然的艺术造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尽量贴近自然。”杜洪贵说道。

据了解,杜洪贵从事微雕艺术创作已有10多年。早在他还是学生时,那方寸之间蕴藏的奇妙世界便深深吸引了他,激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从此,但凡遇到合适的材料,他都要进行多角度的细致观察,反复揣摩其纹理与形态,学习依形度势的智慧。随着技艺日益精进,他开了一间独属于自己的工坊,在这一方天地间,他让小小的果核熠熠生辉。

在杜洪贵的工作室,一艘精致的小船格外引人注意,只见船上人物栩栩如生,船舱、船帆、船桨等细节无一不精。杜洪贵告诉记者,这件作品名叫《核舟》,灵感来源于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中描述的精妙场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作品以橄榄核为材料,在雕刻过程中,杜洪贵充分利用橄榄核的天然纹理和形状,耗费10余个果核原材料,使得作品既保留了自然之美,又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杜洪贵说,微雕是一门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的艺术。从最初的选材、构思、雕琢、造型,到后期的配座、命名、保养,短则数月,长则逾年。唯有如此沉淀下来的作品,才称得上是真正有深度、有灵魂的艺术。“微雕创作耗时长、要求高,木屑满天飞,要不怕苦累不怕脏,更要耐得住寂寞。”杜洪贵说道,“这更考验手艺,运刀要准,懂得取舍,保留精华,发挥想象,添上点睛之笔,作品才会有韵味。”

这份对微雕的深情,也让杜洪贵肩负起传承的责任。他明白,微雕技术的火种,需要“守”艺人一代代传递。于是,他常常把爱好者们聚拢在一起,共同切磋,交流心得,磨炼技术。“微雕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传承更是刻不容缓。”杜洪贵语气坚定,“往后,我定会深耕不辍,不断提升,让更多人走近微雕,触摸它的温度,感受那份方寸之间的无穷魅力。”

全媒体记者:蒋婵雯 岳紫欣(通讯员)

审核:李向阳

(峨山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