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抚仙湖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共读文学经典、挖掘家乡文化、互相激发创作,创办了农民读书会。8年间,读书会从最初不到10人发展到会员遍及乡村,先后成立两个分会,联动10余个村(社区)开展活动,开展各类活动270余次。小书屋撬动大振兴,澄江市以农民读书会为切入点,深耕基层文化沃土,厚植基层文明根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兴农之路。
一个平台,内容多样性接地气
澄江市马房村,紧邻抚仙湖、荷塘环绕,吸引了众多旅居游客。2017年读书会在这里成立,发起人张丽萍介绍,读书会的初衷就是倡导大家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把文化的种子带进更多人心间。
读书会成员大部分来自周边乡镇农民,还有教师、个体从业者、文学工作者等群体。在读书会的微信群里,每周都有一名会员领读一本好书。大家各自的阅读喜好不同、领域不同,推荐的书籍内容十分丰富,从文学经典、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心理学著作到云南地方作家作品都有涉猎。大家以分享会、朗诵、讲座、采风等形式分享着各类话题,既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农业种植育儿理财。
内容多样性、分享接地气,让抚仙湖农民读书会不断吸引着更多人加入,始终保持活力。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这里找到了能畅所欲言的同伴,他们将读书的感受化成笔下的文字,或是分享会上的演讲,或是对家乡的热爱。
“现在大家的时间都很碎片化,在遇到读书会之前,我很难专注地看完一本书。”读书会会员李鸿兵说,在书友的领读下,他开始跟着一本一本地看。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句话“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这让他重新拿起年少时热爱的吉他,成立了寒武纪乐队,把书友写给家乡的《你爱仙湖不想走》谱成曲,唱到了重庆等地。
书香浸润乡野。2024年,澄江市小湾社区荣获全国“最佳书香村镇”称号,背后是抚仙湖农民读书会扎根在此的努力。
一座桥梁,文化大家来到农家
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到来时,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的梁王山分会挂牌。著名作家范稳、张庆国等读书会书友们围坐一堂,共话阅读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读书需要氛围,读书的人多了,就会带动村子里面的人也来读。”抚仙湖农民读书会梁王分会会员李彩芳说。
农民读书会犹如一道桥梁,将“文化客厅”搬到农民家门口。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衣向东在这里分享读书与写作;一级编辑杜丽在这里以“温柔的劝导——用感动你的故事感动我”为题和书友们分享文学感悟……文化名家和农民书友双向奔赴,在乡村文化的发掘、传播中相互助力。
在读书会的影响下,不少会员从不敢公开演讲到能走上讲台,对家乡文化侃侃而谈。通过建立“会员—讲师—导师”梯度培养机制,培养出十余名会员老师,到澄江市各部门、企业、社区、街道开展讲座,分享澄江历史文化、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妇女儿童保健、家庭理财等话题,真正实现了“播下一粒种、收获满园春”。
抚仙湖农民读书会还带领书友系统挖掘整理乡土文化特色,依托广龙农文旅研学基地、马房村“非遗”传统风筝传习馆等,通过文化创意、主题展览等方式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参与乡村文化体验,推动当地文旅融合。8年来,读书会通过270余场各类活动,营造了全民阅读更“悦”读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如今,阅读阵地建设的完善不断为抚仙湖农民读书会的常态化开展输送“养分”。澄江市委宣传部通过整合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等公共资源,推动与抚仙湖农民读书会实现文化阵地空间联用、设施共享、人员互融,构建便捷高效的阅读服务网络,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阅读环境。“我们将深化抚仙湖农民读书会‘资源融合+品牌赋能’模式,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拓展抚仙湖农民读书会服务半径,着力打造更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以书香浸润乡村,以文化凝聚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澄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云南网记者 杨茜 王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