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小广场再次迎来热热闹闹的农药废弃物兑换活动。与前三次不同,这次村民们的袋子里多了新“成员”——废旧地膜,村民们的行动也从“跟着做”变成了“想着干”,兴蒙乡环保实践从单一品类回收向多元污染治理深化,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习惯扎根。
本次活动将地膜纳入回收,是在前三次农药包装回收经验基础上,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进一步延伸,也让回收活动更贴近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兴蒙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鲍满玉现场讲解:“地膜残留会板结土地、阻碍作物生长,之前没纳入回收时,不少村民嫌麻烦就随手丢在田埂边。现在把它加入‘回收清单’,就是要从源头解决这块‘老大难’。”
据统计,本次集中活动共回收农药瓶、农药袋0.4吨,废旧地膜0.2吨。“四次活动下来,最大的变化不是收了多少废弃物,而是村民眼里的‘废品’变成了‘可换物’,心里的‘麻烦事’变成了‘该做的事’。”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马云珠说。
从“搞活动”到“成习惯”,兴蒙乡的绿色实践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下一步,如何将农药包装和地膜回收的“好习惯”固化下来,并探索建立更加便捷、常态化的回收机制,将是兴蒙乡持续努力的方向,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云南网记者 王剑钊 通讯员 冯夕霞 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