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门县:以幸福滋养民族团结 在民族团结中感受幸福
在滇中腹地,1571平方千米的易门热土上,汉族、彝族、哈尼族、回族、苗族等23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如家人般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在这里,民族团结早已融入日常,化作阳光般温暖、空气般自然地存在。人们浸润其中,享受着这份润物无声的幸福,习以为常却又无比珍贵。
走进易门的校园,孩子们在同一个课堂汲取知识,在同一个操场追逐嬉戏,不分彼此地合校、混班、混宿,民族团结的种子,就在这朝夕相处的纯真岁月里,悄然播撒,生根发芽,绽放出友爱的花朵。走进3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413户1673名各族群众,依抽签结果比邻而居,民族平等的理念,在物理空间的深度融合中,化作邻里间亲切的问候与互助的暖流。无论是城区128个温馨的小区,还是全县790个宁静的村(居)民小组,处处可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人图景。相邻守望,和睦共处,这份和谐早已成为易门最动人的底色。
正是在这份无处不在的和谐中,我们深切感受着民族团结的独特魅力与深沉幸福。
易门的幸福,飘着菌香。“365天,天天有菌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生活的富足。铜厂乡的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探索出“包山养菌”的新路,科学疏林、保育促繁,让山林慷慨馈赠。更令人动容的是,各族群众心手相连,无私地交流经验、传授技艺,用智慧与科技赋能自然恩赐。如今,6家食用菌企业、9个专业合作社、17个示范基地蓬勃兴起,榆黄菇、金耳、露水鸡枞、赤松茸的芬芳,带着易门各族人民的汗水与情谊,香飘四海。这舌尖上的幸福,是团结协作结出的甜美果实。
易门的幸福,交融在美食与节庆的欢歌里。六街摩所村的群众,将民族饮食文化化作致富的金钥匙。醇香的牛干巴、诱人的板鸭板鹅、精致的糕点,不仅让各族邻居大饱口福,更架起了文化认同与情感交融的桥梁。十街乡、浦贝乡延续千年的火把节,早已超越了单一民族的范畴。它以“节”为媒,热情拥抱八方来客,成为各民族共享欢乐、共庆丰收的盛大舞台。熊熊篝火旁,不同民族的人们手挽着手,在欢快的舞步中,彼此尊重,相互欣赏,沉醉于对方文化的瑰丽多姿。文化互鉴与心灵交融,在这里已成为一种温暖的习惯。
正是这份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让我们倍加珍惜当下的幸福,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近年来,易门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魂,深耕民族团结沃土,让发展的成果如甘霖般滋养着每一位群众的心田。
从阡陌乡野到繁华城镇,从琅琅书声到安康保障,从产业扶持到民生兜底,幸福的画卷在易门徐徐铺展。昔日的村寨,如今道路通达、新居明亮、产业兴旺,焕发着勃勃生机。近三年,乘着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的东风,精心打造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示范社区,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民族手工业创新等项目,一笔笔“真金白银”,不仅夯实了发展的根基,更托起了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从坚守传统到锐意创新,从单一业态到融合共生,从文化根脉守护到经济活力迸发,易门各族群众正收获着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硕果累累,73项非遗项目熠熠生辉。《兰之英》《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动人旋律唱响团结心声,《图说易门文化遗产》《文化玉溪·易门卷》等书籍沉淀文化厚度,《二月二戏会》《跳三桩》《豆豉制作技艺》等视频记录着技艺传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易门精心策划“月月有主题、节节有特色、季季有产品”的文旅盛宴,“水城灵韵、菌子飘香、民族风情、节日记忆”系列活动异彩纷呈。
在易门,幸福滋养着民族团结的根基,民族团结让这份幸福更加醇厚绵长,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艳,幸福之歌永续传唱。(施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