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的斗笠、秧箩到精巧绝伦的手工艺品,竹编不仅仅是承载生活技艺的工具,更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血脉。近日,记者走进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竹编技艺传承人李正清的工作室,探访这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新生。
“我16岁跟着父亲学编竹编,编好了就背到街上卖。”今年55岁的李正清回忆道。赶集的日子,竹编的秧箩、簸箕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而如今,他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巴掌大的迷你秧箩、灵动的竹编小燕子。“以前编大的,后来琢磨着做工艺品,装笔、插花,年轻人更喜欢。”
当被问及学习竹编的难度,李正清伸出布满老茧的手:“两三年才能‘学到家’,技术不好的要更久。”他拿起一顶花腰傣标志性的斗笠说:“光是编这个,就要三天。”从砍竹、剖篾到编织“达辽”(骨架)、锁边、装叶,每一步都需极致耐心。“太阳戴在头上”的斗笠,是花腰傣的文化符号,也是竹编中最难的作品。
面对传承,李正清语气坚定:“我收了好几个徒弟,只要有人学,这门手艺就不会断。”他坦言,如今愿意静心学艺的年轻人不多,但创新的小工艺品带来了新希望。桌上那些精巧的笔筒、动物摆件,正通过电商和文旅活动走向更远的地方。“一起传承下去”——这是他最朴素的愿望。
2024年9月,李正清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手中的花腰傣竹编以其独特的纯手工制作与天然材料运用,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近年来,当地通过非遗工坊、研学体验等方式推动了技艺传播。
在冰冷机器瞬时就能复刻量产的今天,具有温度与情怀的手工艺作品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只有将具有文化内涵的技艺进行传承与发扬,才能让熠熠生辉。
云南网记者 王琳 实习记者 罗清元 通讯员 杨傲然 刀雪锋 刀洁 陶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