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元江县因远镇因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格外热闹,白族民歌的婉转旋律与米干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非遗双课堂”火热上演。白族民歌与白族米干制作技艺两大非遗项目走进暑期课堂,让孩子们成为非遗传承的小小使者。
在因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米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梅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指尖上的非遗之旅。从精选泡米、细腻磨浆,到精准把控蒸制火候与时间,再到最后的晾晒与凉拌米干制作,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
孩子们围拢在她身边,全神贯注地模仿着,小手触摸米浆的柔滑,感受蒸笼氤氲的热气,在动手实践中体味劳动的快乐与非遗技艺的精妙。
“第一次亲手做米干,原来有这么多门道!”学生周思琪兴奋地分享道。这次沉浸式的体验,让她对“非遗”有了更真切的认知——它不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热爱。
这场与家乡美食的“亲密接触”,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深刻领悟到白族米干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舌尖上的乡愁,更是生活智慧的结晶与族群记忆的载体。这堂生动的“指尖课堂”,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一一,一江边那一江尾,二二,荷花漂水面,三三,三人一齐拔一担........”在因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儿童之家,74岁的陈永仙正带着孩子们演唱白族童谣《数十歌》。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族民间小调代表性传承人,陈永仙将白族民歌的魅力浓缩在课堂里,从七句或八句为一段的独特歌词结构,到用白语演唱的韵味,都一一传授给孩子们。
“在我有生之年,要尽可能教会更多人唱因远民歌。”陈永仙的话语里满是执着。她不仅在暑期课堂授课,还常年将“课堂”搬进学校、社区。
自7月21日暑期班开班以来,因远镇以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宣讲、乐器课、非遗传承等丰富内容,为社区十余名孩子准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活动有效缓解了家长的暑期看护难题,同时让非遗在乡村的土壤里,获得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
“非遗传承不能只靠老艺人‘单打独斗’,得靠老艺人和年轻人‘抱团发力’。”因远镇党委副书记白江燕说。下一步,因远镇将继续探索“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田间”的更多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云南网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孙嫡 刘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