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门:家门口就业促交融 车间里共筑一家亲
易门县铜厂彝族乡底尼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玉溪市“干字当头 稳字托底 干部示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为契机,以干部示范能力提升为驱动力,依托就业帮扶车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一条“产业促发展、就业促团结”的特色道路。
党建引领聚合力 构建民族团结新格局
底尼村党总支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积极构建“党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以就业帮扶车间为关键载体,牵头整合资源,使其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活动,逐步形成“党组织搭台、企业化运作、群众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格局。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学习政策、提升服务能力,落实“干部包户”“一对一帮扶”等举措,践行“一线工作法”,常态化深入车间帮助群众解决技能提升及生产生活等难题,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基层扎根。
产业发展促增收 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就业帮扶车间采用“企业订单+车间生产+农户参与”的运作模式,开展集装袋编织生产。自2021年投产以来,已累计投入超20万元,购置13台专业设备,年加工量从最初5万个增至15万个。车间累计吸纳45余名各族群众就近就业,其中35人为脱贫劳动力,带动长期务工人员年均增收约4.5万元。通过提供稳定岗位,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既充实了“口袋”,也增强了对集体的归属感。在干部示范下,村“两委”主动对接企业、优化流程与管理效率,保障车间稳定增效。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纽带,有力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技能培训强素质 培育民族团结内生动力
车间秉持“人人持证、技能致富”发展理念,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开展缝纫技术、安全生产等专题培训5期,覆盖各族群众150余人次。通过“师傅带徒弟”“能手教新手”等方式,在提升群众就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各族员工互学互帮、共同进步。同时,党员干部带头参训,掌握技能后主动担任讲师,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为目标,有效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于劳动协作间深化民族团结意识,为乡村振兴培育持久内生动力。
文化交融润人心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车间营造了“共建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各族员工工作中互帮互助,业余时间交流民族文化,促成多元文化交融。传统节日时,大家还自发组织文化分享与共庆活动,增进彼此理解与尊重,助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与心理层面的全方位融合。此外,村“两委”邀请帮扶单位及乡贤能人宣讲民族政策,定期举办“民族团结故事会”等活动,邀请各族员工分享民族风俗与传统技艺。在干部引领下,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为当地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杨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