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门县以“三个工程”为抓手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近年来,易门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实施“精准滴灌”“浸润人心”“精神滋养”三大工程,全方位、多维度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
实施“精准滴灌”工程 让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
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易门县突出分众化教育,实施“精准滴灌”工程。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以县委党校研学基地为核心,辐射乡镇(街道)实践站、村(社区)实践点,三年间累计开展宣讲培训635场次,覆盖7.8万人次。在校园阵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定期开展教案评比、演讲、说课比赛及主题班队会等系列活动300余场次,厚植青少年的民族团结理念。同时,借助新媒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金教材”,广泛推送“道中华”相关内容,组织抖音达人、网红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短视频征集大赛等活动43场次,通过多元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可视、可感、可及。
实施“浸润人心”工程 用中华文化之美凝聚共识
围绕突出中华文化之美,实施“浸润人心”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了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1个主题广场、3个主题公园和6条主题街区。在美丽县城建设中融入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建成以中华楹联文化、书画艺术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创作《归乡新韵》等文艺作品40余件,认定省市县非遗项目7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其中,苗族“跳三桩”获国家级银奖,彝族“虎掌舞”走进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二月二”传统舞龙大赛入选省级体育文化优秀项目,花灯小戏《高脚鸡》入选云南文化精品工程,有力推动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家统编教材推广普及率达100%,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筑牢基础。
实施“精神滋养”工程 以红色文化之魂厚植家国情怀
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优势,实施“精神滋养”工程,建成孙兰英烈士纪念馆、工运史馆、烈士陵园等14个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教育基地,制作《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切——“南疆丹娘”孙兰英》《兰之英》等红色专题片,挖掘传承易门籍革命先辈精神,开设相关专栏讲好红色故事,厚植各族群众家国情怀。深挖易门铜矿蕴含的“三线精神”,打造品牌思政课与特色研学活动,开发《传承发扬“三线精神”的易门实践》专题党课,举办“民族团结百家宴”“重走三线路”等主题活动,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易门各族儿女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通过“三个工程”的扎实推进,易门县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广泛覆盖”到“精准直达”、中华文化传承从“静态展示”到“活态浸润”、红色精神弘扬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动力”的深度跨越,不仅有效凝聚了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思想共识,更为易门县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文化活力、厚植了精神根基,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县各族群众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