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注:图片由AI生成)
在云南,“赶gai”是刻在当地人基因里的生活仪式
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
乡村里的乡街子便热闹起来
竹篮碰撞的清脆声响、商贩吆喝的地道方言
空气中弥漫的香料与水果气息
勾勒出最鲜活的人间图景
这些藏在山野间的乡街子,不仅是村民采购生活物资的聚集地,更是承载云南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载体之一。
周六的峨山西门农贸市场热闹非凡。野生菌交易区里,鸡枞、牛肝菌等山货整齐陈列,吸引着各地食客驻足挑选,蜂蛹、土蜂蜜等这些来自峨山深山的美味也引得食客竞相询价。野生菌商贩王保雄摊位前客流不断,不少周边县区及昆明游客专程来采购。“周六赶街对我们外地人来说特别方便,坐火车过来,既能买些山货,又能尝尝美食。峨山的菌子就是新鲜,每个街子天我都会来。”从昆明赶来的马金萍捧着刚买的菌子赞不绝口。
每个街子天,李牙岩的小吃店都能售出300多碗面耳朵,独特口味和30年的老手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每逢赶街生意都特别好!”
这里不仅是“烟火集市”,更是助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本地商贩靠摆摊实现家门口就业,山货、小吃销往外地,带动土特产变现;市场管理方则做好交通疏导、秩序维护,让“周六特色大街”聚人气。游客乘火车来“赶gai”,买山货、品美食、赏非遗,拉动消费的同时,也让峨山乡村文化与经济活力交融,成为云南乡街子助推乡村振兴生动的一笔。
“老板,来两杯手冲咖啡”“你们的实体店开在哪里?”“我买两盒寄到外地,给包邮?”……在普洱,市民游客们赶gai、聊天、左手咖啡右手茶,用当下很火的一句流行语来说:他们在过一种很新的周末。茶咖集市、文艺演出、非遗技艺及文创产品展示、流动功能车展等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在游赏、品味中,沉浸在普洱的慢时光。
云南乡村“赶gai”是承载烟火气与乡土文化的独特载体。近年来,云南将不少烟火市集打造为文旅新IP,开辟了一条文化宝藏开发新路径。在昆明,将乡街子与滇池传统村落、西山景区等串联,形成“山水+市井”的双线旅游产品,保留“烟火气”核心的前提下,打造“白天赶街+晚上夜游”的复合业态。
可深挖乡街子的地域特色,以土特产展示、村民摆摊场景为核心内容,将其转化为文旅吸引点。既保留乡村生活本真情趣,又通过文旅流量带动“赶 gai”经济,让乡街子从日常市集升级为文旅打卡地,进而助推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旅新动能,形成“文化展示—文旅引流—经济增收”的良性闭环。
苍山脚下、洱海周边,大理的小镇如珍珠散落,每个都藏着热闹的街子天,满是烟火气与生活情趣。
沙坝的小苏哥,凌晨四点半便点燃灶火煮螺蛳。前一天他和妻子小王姐收螺、清洗、盐酒蒸煮忙到深夜,次日一人早起烹煮、一人守摊售卖。夫妻俩分工协作,月入五六千能养活三口之家,更不必背井离乡,守着家与孩子便是安稳。
就连外来的年轻人,也能在这里找到生活方向。曾在上海工作的阿微,移居大理做金工、开工作室,常去三月街摆摊。街子上,她既能售卖首饰赚得生计,又能遇见各色人交流灵感——大理的多元文化给了她创作启发,而街子则成为她融入本土的桥梁。
从传统市集到创意市集,大理的街子不仅撑起了村民的收入,更给手艺人、外来者指明了生活的可能,处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诗意。
随着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复苏经济、支持市民摆地摊相关政策,地摊经济成为城镇新经济形态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曲靖大街小巷相继开了一些小集市。
在曲靖南城集市,这里摊位费低至每平米5元,几平米摊位仅需十几元,低门槛让更多人找到生计。
集市里,小吃区最为火爆。摊主陈永良从乡镇转战至此,卖羊汤锅日销15只羊,销售额近4万元,远超以往。钱成鹏夫妻借集市机遇转行卖羊汤锅,从农村选羊保品质,生意红火后雇6名小工,年利润达20万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10多家羊汤锅摊主日营业额均超万元,部分达到7万元,集市年销售额更是突破2亿元。
相对于传统大型商业,在集市上摆地摊门槛较低,更加灵活便捷,不但可以满足老百姓日常需求,还能激发市场活力,对促就业、保民生,带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南城集市以灵活便捷的模式,切实为曲靖经济发展注入民生温度与活力。
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间
云南的乡街子,是烟火气煨煮的生活诗行
从峨山菌子摊前的鲜香,到普洱茶咖市集的慢韵
从大理螺蛳锅里的生计,到曲靖羊汤锅旁的热闹
每一处“gai子”都藏着人间暖意。它们不只是买卖的场所,更是文化的容器、振兴的引擎——把山货变成增收的钥匙,让手艺人找到舞台,引外来者扎根乡土。这些散落在云南大地上的乡街子,以最鲜活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让每一缕烟火,都成为生活与发展共舞的美好滋味。
云南网记者 刘宇丹 杨茜 王剑钊
部分文图资料综合:峨山发布、三联人文城市、曲靖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