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玉溪频道 >> 要闻 >> 正文
三十余年,他让江川大头鱼从踪迹难寻到游进稻田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3日 11:22:00  来源: 云南网

  今年7月,“江川大头鱼”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成为云南省首个土著鱼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江川大头鱼从踪迹难寻到实现规模化发展,背后有张四春和团队三十余载的坚守。张四春,是玉溪市江川区畜牧水产站站长。他以实验室为家、以鱼池为田,让江川大头鱼游进当地广阔的稻田里。

  江川大头鱼,学名大头鲤,是云南特有鱼种,仅分布在星云湖、杞麓湖,198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曾一度踪迹难寻。2000年,江川大头鱼原种站成立,肩负起拯救和研究江川大头鱼的重任。彼时刚投身水产事业的张四春,怀揣着对家乡“水乡情怀”的赤诚,毅然扛起了拯救江川大头鱼的重任。

  “星云湖的鱼,是江川人的根。”带着这份信念,张四春和团队把湖畔鱼池、周边水库变成了“露天实验室”。他们日复一日蹲守观测,记录大头鱼的摄食规律、繁殖周期,分析水质、气候对其生存的影响。寒来暑往中,他们终于破解了大头鱼与水生态的“共生密码”。2001年,在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子一代鱼苗成功繁育,为这一珍稀土著鱼的新生点燃了希望的光。

  成功繁育只是起点。要让大头鱼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发展,必须攻克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病害防控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张四春带领团队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优化亲鱼培育环境,提升繁殖亲鱼质量,孵化率提升40%;创新饵料配方与水质调控技术,苗种成活率从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建立“预防为主、生态防控”的病害监测体系,实现养殖全程绿色无污染。

  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张四春主导编制了《大头鲤人工养殖技术标准》《大头鲤增殖放流技术标准》等6项玉溪市地方标准,从鱼苗孵化到成鱼放养的每个环节都有了“教科书式”规范。这些标准不仅让江川大头鱼养殖有章可循,更成为云南省土著鱼类保护的技术范本。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获得1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用硬核科技为土著鱼保护装上“铠甲”。

  “技术不落地,等于白费力。”从2009年开始,张四春推动大头鱼增殖放流常态化,1429万尾鱼苗投入星云湖,不仅补充了野生种群,更通过“以鱼控藻”助力湖泊生态修复。同时,他还带着技术走进养殖户家中,推广适宜水域养殖模式。

  “张站长教我们科学投喂,还帮我们跑市场!”养殖户们口中的“致富经”,正是张四春创新的稻(藕)渔综合种养模式,稻田为鱼提供天然饵料,鱼的排泄物为作物施肥,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截至目前,江川大头鱼养殖已覆盖96%适宜水域,免费提供了8805千克大头鲤苗种,惠及503户养殖户,累计推广养殖1.2万亩,其中,自2023年以来共向沿湖村办公司提供5000多公斤苗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如今,江川大头鱼年产量达60吨,当地售价每公斤超100元,远销北上广后更是突破300元。

  目前,张四春正规划着下一步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打击假冒伪劣;拓展电商渠道,让“江川大头鱼”品牌走向全国;继续攻关土著鱼类保护技术,让星云白鱼、抚仙金线鲃等7种已成功驯养的土著鱼也能实现产业化发展。

  当秋风吹来丰收的味道,当稻田里倏然跃出水面的大头鱼溅起点点水花,当曾经青葱的小伙两鬓染上白霜……张四春和新一代渔业技术人员们,带着对技术的执着与孜孜不倦的探求,在高原水乡写就一份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答卷。

  云南网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丹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