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门:深化“五个互嵌” 构筑“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
易门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五个互嵌”,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为各族群众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环境,建设“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让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深化空间互嵌
构筑“和美邻居一家人”社区
空间上的互嵌融居是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的基础。易门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改造老旧小区97个惠及1.1万余人,社区居住环境、设施条件、服务功能等持续提升。“云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通,布设健康小屋49个、微型急救站48个,为各族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积极整合资源推进集团化办学,采取“强校+弱校”“大校+小校”“城区校+乡村校”方式组建6个教育集团,全县1.9万名各族学生混班混宿、共居共学。聚焦“旅居云南”建设,持续擦亮 “滇中水城 菌乡易门” 品牌,在罗所社区林士桥村,整合资金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特色旅居房,融入田园与民俗元素,满足游客多样化住宿需求。绿汁镇利用工业遗产资源,举办各类文体赛事,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吸引各地游客打卡体验、宣传推介、旅居生活、文化创作等,为互嵌式社区建设注入鲜活动能。
深化文化互嵌
构筑“和美同乐一家人”社区
文化互嵌是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的重要纽带,更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路径。易门县围绕“重要节庆+传统节日”双主线,打造“一社区一特色”活动品牌,元宵节、端午节等节点,组织“品元宵・话家常”“包粽子・传温情” 等联谊活动,让各族居民在参与中感受多元文化。同时,依托 “石榴红” 文艺队组建社区分队,吸纳各族爱好者编创特色节目,通过 “社区大舞台” 展演、邻里互助演出,让文化互鉴融入日常。推动文化传承 “进校园 + 进社区” 双向联动,邀请社区非遗传承人、老工匠进校园任校外辅导员,指导传统技艺;组织师生走进十街、绿汁、小街等开展非遗研学,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 “小使者”,厚植民族团结情。此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教育融入社区治理规范,通过 “居民议事会” 等征求意见,凝聚文化共识;开展 “文明家庭”“民族团结示范户” 评选,营造 “人人讲团结、处处有文化” 氛围,助力社区乡风文明建设,提升治理软实力。
深化经济互嵌
构筑“和美幸福一家人”社区
经济互嵌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易门县以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积极打造就业创业平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发展。持续推进“群众点单、机构下单、政府买单”的创新模式,深化社区居民就业技能培训,采用“田间课堂”“车间课堂”“工地课堂”等形式,面向社区居民开展中式面点师、叉车司机、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无人机驾驶等就业技能培训,打造“家门口务工车间”,支持推动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781个。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发展富民产业。2024 年,易门县以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三年行动为支撑,同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构建菌、药、果、蔬、茶多样化种植的立体产业格局,推行“合作社 + 农户”模式,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全年 58 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同时,深挖乡村生态与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迤栖冲、万宝厂、阿姑等田园综合体,举办“凤凰花开・爱在绿汁”时光音乐节、魅力龙泉・“‘荷’你相约 清凉一夏”、“毓秀六街·醉美茶韵”茶文化节等集采摘体验、民俗展演等为一体的特色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前来,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村集体与村民的增收渠道。
深化社会互嵌
构筑“和美安康一家人”社区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易门县立足县域实际,以“党建红”引领“治理优”,以“网格密”织就“民生暖”,以“服务实”破解“群众忧”,构建起多元基层治理新格局。健全治理体系,将全县58个村(社区)划分为784个网格,配备1571名网格员,建立591个网格党支部,实现“网格建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创新服务模式,推行“网格+‘枫桥小屋’+志愿服务”服务模式,打造4个“枫桥小屋”,植入婚姻家庭矛盾、商贸矛盾、物业矛盾等三类相对集中的矛盾纠纷调解功能,实现“小事网格解、大事小屋调”。发挥“石榴红”调解工作队作用,成立“老唐双语”“老马一家亲”、朱平个人调解工作室,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推行“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小区居民”治理模式,成立122个小区党支部、118个业主委员会、51个小区物业管理委员会,通过院坝协商、居民议事等形式,推动群众事、群众议,切实增强各族群众主人翁意识。
深化心理互嵌
构筑“和美相亲一家人”社区
心理互嵌是打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道的一把钥匙。易门县为拉近各族群众心理距离,以民族团结进步“九进”创建为抓手,全方位凝聚共识。以县委党校研学基地为中心,辐射乡镇(街道)实践站、村(社区)实践点,全方位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众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幸福大食堂”,组建“枫”景志愿服务队,开展“温暖被至”等活动,用心用情关爱老年人。实施“易童”成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建成58个“留守儿童之家”。组建“石榴红”志愿服务队、共青团志愿者、“爱心妈妈”、社会工作者一起开展“一小一老”社区关爱帮扶活动 311 场次,解决困难问题378件。每年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为200余名留守儿童实现心愿;针对老年人,在春节、重阳节等节点开展专项慰问,不仅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更联动医疗团队提供免费健康检查,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