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同龄人’,聂耳‘为国而歌’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行业,国歌中民族危亡时的集体抗争意志都将带给我们源源不绝的前行力量。”在玉溪师范学院校园内的聂耳和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望着静静矗立的聂耳全身像雕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胡雪芹动情地说。

从早期的“聂耳之声”社会实践,到自主编撰的教材《聂耳》、舞剧《风云儿女》,再到如今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的各类研传活动,一直以来,地处聂耳故乡的玉溪师范学院深耕本土红色资源,以学术研究为先导,积极构建“一研四传”育人体系,推进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进科研、进体系、进课堂、进实践,让聂耳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师生血脉,让激昂的国歌旋律持续激荡人心。
“我们聚焦聂耳精神内涵与国歌时代价值,构建‘学术高地+智库平台’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开展‘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深远影响与时代价值’‘国歌资料整理与精神价值’等课题研究,系统阐释聂耳和国歌故事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启示价值,实现从历史文本阐释到当代价值转化的育人闭环。”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时遂营说。

在沉浸式的聂耳和国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涵盖照片、音像、著作、艺术品等在内的1000余件展陈为学生拨开了历史烟云,使其能直观感受聂耳创作时的意气风发;依托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的生动解读,让学生深切了解其追求上进、矢志创作的音乐才华;紫艺沉浸馆则通过VR技术,让参观者“穿越”历史时空,沉浸式感受《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后的烽火岁月。
“聂耳的音乐充满了少年意气与家国担当,更容易引发同龄学生的共鸣。”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副教授董绪兴说,在创作基地雕塑《为国而歌》过程中,学生们也会自发地加入进来,通过学习、研究、设计,在红色故事的滋养中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自觉成为聂耳和国歌故事的参与者、传播者、续写者。

以理论创新为根基,玉溪师范学院在文化空间营造、精神文化塑造等方面不断着力,通过构建“1+1+X”课程思政体系,将聂耳精神融入21门省级一流课程,开设《聂耳和国歌的故事》通识课,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学科中融入100余个“聂耳精神”教学案例,建立课程思政全覆盖矩阵,实现国歌精神内涵的浸润式传播。
近日,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导游协会承办了“聂耳和国歌”红色研学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决赛中来自不同学院与专业的“讲解员”们,以生动的语言与独特的视角,带领现场观众领略红色旅游的深厚魅力。参赛作品既有面向青少年的励志研学项目,更有面向老年群体制定的精品路线,全方位覆盖了不同受众需求,更以线路设计为载体,对聂耳精神与国歌内涵进行了深度融入。
近年来,玉溪师范学院着力实施在校期间上1门堂聂耳和国歌思政课、唱1首聂耳创作歌曲、参加1次聂耳和国歌实践活动等“5个1”活动,通过举办“图像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主题美术创作展、“聂耳杯”演讲邀请赛、“嘱托暖玉溪 百人讲聂耳”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多元形式的亲身参与中深切感知聂耳爱国忧民、担当道义的崇高精神。

以“国歌唱响国境线”行走课堂为引领,玉溪师范学院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勐腊县磨憨老陶寨、普洱市江城镇等边境县开展聂耳和国歌故事宣讲、歌曲传唱、艺术作品创作、界碑边的歌唱等实践活动。同时,与地方共建739支聂耳百姓合唱团,年均开展群众性演出超千场,联合玉溪市聂耳纪念馆等机构,培育100名“红色讲解员”,与辽宁、上海等地共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联合体”,推动红色教育跨区域融合。
从深耕校园的文化活动,到辐射全国的品牌赛事,玉溪师范学院积极搭建的多元化平台,让“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突破了地域壁垒,成为牵动不同地域的红色精神纽带。

令人欣喜的是,玉溪师范学院在聂耳和国歌故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也有了更新的进展。学校师生创作的AR冰箱贴、NFC黑胶碟、MG动画、手办等系列文创产品不仅在各类展会精彩亮相,更在线上线下的畅销中收获观众与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以AR冰箱贴为例,消费者用手机扫描,就能看到相应场景的3D动态演绎,手机触碰NFC黑胶碟,《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经典作品便会自动播放。”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马静表示,视觉、听觉与触觉的融合体验,不仅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宣教模式,年轻化的话语体系,还能让公众在多维互动中与聂耳精神、国歌内涵产生深层情感共鸣。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翘楚 刘宇丹 谭雅竹 杨茜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