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易门县:四个举措优治理 守护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易门县以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暖心为目标,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保障、聚合力四维发力,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守护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建制度 筑牢民族事务治理“硬支撑”
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法治易门”“平安易门”建设,推行“2233”工作法,规范化推进治理工作。把民族事务融入积分制管理和线上办理体系,浦贝乡、龙泉街道等推行的积分兑换制度,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兴文街社区“智惠兴文”小程序实现民族事务线上受理、办理、反馈闭环管理。同时,健全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配齐58名村级民族信息员,实现县乡村法律顾问全覆盖,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工作架构。

搭平台 构筑民族事务服务“连心桥”
整合资源打造多元化治理阵地,建成“枫桥小屋”4个,成立“老唐双语”“老马一家亲”等个人调解工作室,组建“枫”景志愿队,形成“综治中心+工作室+网格员”的矛盾化解模式,让各族群众烦心事在“家门口”解决。升级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3个主题公园、6个主题街区及十里文化长廊,构建全域覆盖的宣传矩阵。依托“同心大讲堂”开展宣讲培训,组织“石榴红”宣讲团成员、法律明白人、社区干部等组成宣讲队,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为契机,深入各村(社区)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民族政策,全民普法率达95%以上,各族群众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

强保障 夯实民族事务治理“压舱石”
持续深化“双富”工程,近年来,累计投入3800万余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等各类项目30余个,争取市级专项资金181万元推进民族地区“急难小”项目建设,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引导各族群众用好基础设施,全身心抓生产、富口袋,2024年全县各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均达2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增长,勾勒了一幅“产业兴、群众富、村庄和”的幸福图景。

聚合力 激活民族事务治理“新动能”
持续发挥好“石榴红”调解工作队、“云岭石榴红”网络宣传队作用和各族群众力量,通过院坝会、议事会共商民生事务,依托积分制激励、“枫桥小屋”及调解室等载体,让邻里互助、公益奉献成为社会新风尚,推动各族群众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激活各族群众主体力量。近年来,依托全县各族群众齐参与、共治理、同分享的坚实力量,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氛围愈发浓厚,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治共享中织密“和和美美一家人”的连心网,让民族事务治理焕发蓬勃生机。(杨海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