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仙湖碧波荡漾,一座形似“生命摇篮”的建筑静卧在山水之间。晨光中,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外墙如同层层叠叠的沉积岩,记录着时光的纹理。
当一块小小的化石在灯光下泛起微光,仿佛听见了五亿年前海洋的呼吸,看见了所有生命的共同源头。

1984年7月1日,古生物专家侯先光在澄江帽天山西坡发现了一块长尾纳罗虫化石。
这一锤,敲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如今,澄江化石地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多种物种的化石,几乎涵盖了今天地球现生动物的祖先。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以帽天山为核心区的澄江化石地以保存完好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得以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

时至今日,澄江化石地自然遗产博物馆已经破圈成为新型社交空间,承担着文化传播、社交互动、科普教育的功能。
“面临着将短暂流量转化为长远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把握与应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金宏森期望着博物馆能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和喜爱。
让5.18亿年前的生命在眼前“复活”是博物馆走出的第一步。
在“海底隧道”中,寒武纪时期的200多个物种“复活”了,体长近两米的奇虾从头顶游过,半透明的水母随“水流”浮动,昆明鱼灵巧穿梭其间;运用显微CT断层扫描等先进技术手段,给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拍出了多张较为完整的CT片,把保存在石块表面和内部的信息一并提取出来,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接近完整的三维信息,将化石放大了展示给游客;引入XR沉浸式体验设备和4D、5D影院并投入使用,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的星空望远镜项目,实现抬头仰望天空,低头探寻深海······

“把小小的静态化石,做成有冲击力、活灵活现的‘动物’,多媒体应用是重要的尝试。”金宏森介绍,该馆还运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出了“化石宝库”“5.18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沧海桑田——抚仙湖·帽天山的变迁”等特殊场景,系统讲述地球生命演化史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其中”,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正着力打造深度体验项目、研学项目,让博物馆参观由被动观览转为主动探索。

“这里的展厅都很漂亮,我知道了人的起源来源于小虫虫。”来自楚雄市的周雨彤小朋友跟随研学团参观了博物馆,想要把学到的知识都回去与家人分享。多场研学活动排期占据了该博物馆的日程表。
“我们有28名讲解员,这个数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也侧面印证了研学的火爆。”讲解员高紫薇介绍,2024年,第八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活动中,来自40多个国家的160多名师生走进博物馆,开展了以“生命演化的奇迹”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师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地球生命不断演化的过程。

同时,博物馆深化“馆校社”联动,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壮大科普研学师资力量,开发出“小小讲解员”“小小考古学家”等主题研学活动和生命起源之旅、亲子考古营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进一步展现文明魅力。
通过IP开发,让化石“活”起来,更“火”起来。
在博物馆文创商店内,寒武纪徽章、九眼虫金属冰箱贴、语音讲解棒棒糖备受青睐,古生物主题冰淇淋更是成为游客打卡拍照的“标配”。这些兼具创意与实用的文创产品,正成为博物馆新的增长点。

今年2月,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古海奇迹——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化石精品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展。该展展出珍贵化石与精致模型约210件,全方位展示了寒武纪澄江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这次展览,我们带去了6000件文创产品,第一天就抢购一空,这也坚定了我们要走好‘IP’开发,文创赋能的思路。”金宏森介绍,目前博物馆正与上海团队接洽合作开发数字文创,让古生物“活”在当下。

此外,博物馆发行了《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特种邮票588万套,实现文化传播载体的历史性突破,让“澄江化石地故事”传播更广、载体更大,“古生物化石”品牌日益增色、影响力不断提升。
去年,该博物馆接待了超过100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1000万元;今年1至10月,已接待78万余人次,运营收入有望突破去年。
如今,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不仅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更探索出一条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殷洁 王剑钊 李苏榕 李春丽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艾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