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滇中腹地的群山间,绿汁镇如同被时光反复摩挲的铜珠,静静镶嵌在易门县西南部的峡谷间。驱车沿着道路蜿蜒向前,便抵达这座曾因铜矿开采而沸腾的小镇。如今,易门铜矿国家工业遗产如一条沉睡的时光长河,被“文旅活镇”的春风唤醒,“工业”与“旅居”不断擦出新火花。

沿着绿汁大街缓缓前行,斑驳的红砖墙、生锈的钢铁支架与现代艺术装置相映成趣,时光仿佛在此处折叠。道路两旁,照相机冰屋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自行车补给站的金属车架泛着复古光泽,“一杯绿汁”水杯、大暖水壶等艺术作品散落其间,每一处都在诉说着“硬核”厂房与“柔软”生活的相遇。

绿汁镇的工业遗产,是一页页写满岁月的历史史书。1953年,易门铜矿在此扎根,“滇中铜都”的美誉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工人与学者,机器轰鸣、钢花飞溅的日子,是小镇最热烈的记忆。随着铜矿资源枯竭,矿山停产、厂区沉寂,这本“史书”也渐渐被束之高阁。直到2020年,易门铜矿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宝藏之门;加上《云南省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的保驾护航,当地以“大保护、补短板、活业态”为策略,让老建筑重获新生。

由苏联专家楼改建的滇铜文化展示馆,673.86平方米的空间像一座时光容器,“采铜、选铜、炼铜、运铜”的脉络在11个展示间里徐徐铺展。二楼复原的苏联专家书房,木质书桌泛着温润的光,老式台灯的光晕里,笔记本上的字迹似乎还带着温度,让游客仿佛回到工业建设的火热年代。

原矿务局工人俱乐部变身的三种精神传承馆,2100平方米的空间里,500余件老物件如散落的星辰,拼凑出精神的银河,展现工人阶级身上体现出来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2025年7月开馆至今,共接待机关单位、企事业团队、社会组织30余批次开展活动,累计1000余人次。河南的老兵、上海的医生、东北的技工……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建设者涌向易门铜矿。“这顶矿工帽的内衬还留着汗渍,那张劳动奖状的边角都卷了边。”“课本里说的‘工匠精神’,此刻就藏在这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里,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前来参观的游客感触颇深。
绿汁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晓凤是大理人,如今和曾经的建设者一样投入这片热土,为绿汁拥抱新生添砖加瓦:“易门铜矿的历史就是一段奋斗的历史,深入了解了建设者们在大山里艰苦奋斗的往事,就会被他们的精神打动。”

建于1976年的绿汁电影院,罗马柱如沉默的卫士,撑起满室的苏式风情,1314个座位上,似乎还残留着几代人的笑声与心跳。如今,这里既是影视剧组的“时光片场”,也是游客沉浸式体验的好去处。录音机咖啡馆,以放大100倍的老式录音机为形,成为穿越时光的坐标。游客们常在此合影,将绿汁江的风光与工业风的建筑一同装入镜头。

自2023年5月入选云南省首批免费拍摄取景地以来,已有多家影视剧组到绿汁进行勘景拍摄,电影《陈翔六点半之疯狂代号》《千万别打开那扇门》,电视剧《黑夜告白》《好好的时代》均在绿汁进行过取景拍摄。其中,《陈翔六点半之疯狂代号》已于4月25日在爱奇艺平台上线。
越来越多的人,因这份独特的魅力选择在此扎根。马绍华在这里经营了三十余年的清真牛肉馆,他最偏爱的就是凤凰大道的美景,“如今绿汁越来越美,特别是五月份凤凰花开,红遍了整个绿汁,交通也更加便捷,旺季的时候每天有一两万人来光顾我的餐馆。”马绍华笑着说,将继续做好绿汁人和游客印象中的好味道,让牛肉香气中也飘着小镇的故事和记忆。

艺术的注入,让工业遗产的魅力愈发浓郁。老建筑的新生,不仅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旅居生活的开篇。王晓凤介绍,为做好文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绿汁镇近年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原易门矿务局工程处、设能处、招待所、老粮点的闲置房屋如今正被逐步改造成游客中心、民宿酒店等,新增酒店民宿106间,更好满足游客住宿,提升旅游体验。
绿汁江的水流不息,见证着这座峡谷小镇从矿灯熄灭到艺术点亮、从人声沉寂到游客如织的华丽蜕变。当厚重的工业遗产遇见前瞻的政策引领,当硬核的历史记忆碰撞柔软的旅居生活,绿汁镇正以“绿汁有约,时光不锈”的姿态,成为越来越多人探寻历史、安放情怀的旅居新地标。
云南网记者 刘宇丹 黄翘楚 杨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