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玉溪频道 >> 要闻 >> 正文
文化玉溪 | 三国英雄,在澄江关索戏面具上“复活”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6日 15:09:26  来源: 云南网

 

 

  玉溪澄江,不仅是三国时期蜀汉名臣李恢的故乡,更流传着许多与三国人物相关的故事与传说。其中,自清代起便在小屯村传唱的关索戏,至今依然以古朴的声腔,延续着三国的英雄情怀。

  关索戏的表演不施粉黛,仅凭面具辨识角色。今年54岁的张鸿坤,来自澄江市凤麓街道仪凤社区8组,是目前澄江唯一掌握关索戏面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关索戏共有二十个面具,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也有肖龙、张邦、巩固、张迁、秦蛟、百花公主等不见于正史却活跃于戏中的人物形象。该剧种专演蜀汉鼎盛时期的故事,歌颂五虎大将的赫赫战功,因而只有生、旦、净三行,不设丑角。

  “听老一辈讲,过去村里要到外地请师傅专程来制作这二十个面具,前后耗时近两个月。期间,家家户户轮流款待师傅,场面十分热闹。”张鸿坤回忆道。他的父亲曾在文化馆工作,因当时澄江无人会做关索戏面具,便自己琢磨旧物,逐步复原了制作技艺。张鸿坤12岁时便常看父母制作面具,18岁起,他利用业余时间随父母学艺。

  关索戏面具以纱布、棉纸、石膏为材,需历经制模、糊裱、连接、批灰、彩绘、装饰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包含诸多细节。“每一步完成后都必须自然风干,若用加温方式,面具极易开裂脱落。”张鸿坤说,制作面具不仅考验耐心与细致,更需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他跟随父亲苦学五年,才真正掌握了这门手艺。

  每一个面具都是角色性格与身份的视觉凝练。关羽面如重枣、丹凤眼;张飞则是蝴蝶大脸,红、白、黑三色交织,头顶仿佛窜动着火苗……不同的造型传递出不同的人物气质。

  “最难的是彩绘与描金,一笔不慎,前功尽弃。”张鸿坤说。除了传神表达人物性格,面具还必须结实耐用,重量控制在500克左右,厚度仅约2毫米,以免影响演员表演。

  2021年与2024年,张鸿坤先后被认定为县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索戏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面具,保存得当可用二三十年,若是用于演出,也能维持七八年。”他指着木柜中一个周仓面具说,“那是我父母五十年前做的。”记者注意到,这个50年前的面具,至今完好。

  据传,关索戏原有剧目七十多出,历经岁月动荡后失传。如今仅靠老艺人口述整理出三十余场,如《三请孔明》《收周仓》《战长沙》等,更有《山岳认兄》《花关索》《李恢说合马超》等关索戏特有剧目,唱词中仍保留着淳朴的方言韵味。这些剧目以蜀汉英雄为主线,常在逢年过节时上演。

  “一曲关索戏,悠悠三国情。”关索戏的演员角色采取世袭制,一人一角,终生不改,旧时传男不传女,若无子则传侄或传亲,如此严苛的传承方式,让这出古老的戏曲在小屯村回响了三百余年。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张鸿坤说,关索戏在澄江代代传唱,他也希望关索戏面具的制作技艺能被代代传承。

  云南网记者 李春丽 殷洁 王剑钊 李苏榕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