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时节,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曼来镇的万亩柑橘进入集中采收期。依托悠久的种植历史与科学管护,当地通过“果农+代办+收购商”产销模式,柑橘实现早熟抢市、产销两旺,成为带动农户多元增收的“黄金果”。

走进曼来镇新光村村委会的柑橘种植园,青黄的椪柑缀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韩云海穿梭林间,手持剪刀快速剪下成熟果实,小心翼翼放入竹筐,随后集中搬运至地头装车,争分夺秒抢收外运,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我种植椪柑已经有25年的经验了,这么多年来,我的种植技术一方面是通过村委会组织的技术培训学到的,一方面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我现在种了20亩左右的椪柑,一年差不多有50余吨的椪柑产量。”椪柑种植户韩云海介绍。

记者了解到,曼来镇柑橘种植历史悠久,新光村更是远近闻名的种植核心区之一,种植户在多年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管理经验。虽然柑橘种植需要精细化管理、人工成本高,但种植户主动寻求突破,推动种植从“靠经验”向“重科学”转变。种植户韩云海便是村里的技术带头人,他不仅自己摸索科学管护技巧,去年还考取无人机操作证,购入植保无人机用于病虫害防治和吊运,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质效。

“无人机在农村非常实用,所以我主动考了无人机操作证,自己也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给我的种植园吊运、病虫害防治,特别方便,又省时省力。”椪柑种植户韩云海表示。
走进新光村委会曼老村民小组的柑橘收购点,眼前一派繁忙景象,果农的三轮车排成长龙,工人们正忙着卸货、分拣,柑橘经过保鲜浸泡、残枝修剪和大小分拣后,迅速被打包装箱、装车待发。来自福建的收购商辜明权正仔细核对收购清单,他告诉记者,他们一个月前就已来到曼来镇收果,这里的柑橘因上市早、口感甜,在北方市场格外抢手。
收购商辜明权介绍:“今年我们来曼来镇订购了100多吨的柑橘,因为这边的柑橘要比别的产区会比较早成熟一个月,我们收购的这些柑橘运回去,主要是发往福建、东北,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我们后续肯定还要继续订货、发货。”
近年来,曼来镇立足气候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升级,形成水果产业集群。目前,全镇柑橘类种植面积超1.6万亩,涵盖沃柑、椪柑、砂糖橘、冰糖橙等品种,年产量2万余吨,形成“田间管护—代办对接—收购点运转”的完整产业链,既让柑橘顺利外销,更带动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只要老板需要,我们就会来收购点务工,主要是分拣水果,我们女工一天可以拿到150元的工资,男工是200元,中午还管饭,遇上加班就是20元一个小时。对于我来说,就是离家近,方便照顾老人、接送小孩。”收购点务工村民龙来伯向记者分享。水果代理经销商唐世杰介绍:“曼来镇是个农业大镇,种植的水果比较多,催生了代办这个职业,我们这个职业主要的作用就是牵线搭桥,把老板引进来,把果农的果子卖出去,实现助农增收。”
如今,一颗小柑橘,串起了果农、代办、务工者的增收链,万亩果园铺就曼来镇乡村振兴富民路。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技术相融,本土产业与外部市场对接,让这座热区小镇的柑橘产业持续焕发活力。
云南网记者 李苏榕 通讯员 赵媛 白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