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华宁陶是一部跨越六百余年的活态传承史,它从明代匠人的薪火相传中走来,历经沉浮,至今仍是云南重要的古陶文化遗产和闪亮的文化名片。

玉溪市华宁县宁州街道碗窑村的清晨在拉坯中醒来,老一辈匠人坚守着“取泥于本地,施釉于自然”的古训,年轻一代则通过直播带货让华宁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黄如黄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蓝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开片精美”,这句流传的赞誉,道尽了华宁陶釉色之美。
在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华宁七彩虹窑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俊玮看来,“守釉色”是刻在骨子里的老规矩,釉色的灵魂在于本地原料。

近年来,华宁陶的釉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手工作坊产能较低的现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陈俊玮从产业发展出发,着力扩大产能。2024年,七彩虹窑在新庄工业园区开建占地12亩的新厂区,新增一条现代化生产线。
对手艺的坚守,体现在陈俊玮对釉色的钻研上,釉水上陶,呈现万千可能。他从中国古代传统名窑、釉色中找寻灵感,历经无数次的调试与烧制,调配出了豆青釉、孔雀蓝釉、绿白釉、天青釉、茶叶末釉、金星釉、钧瓷釉七种天然釉色,其所创品牌“七彩虹窑”由此得名。

“我们家的陶器可以贴上华宁陶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标志标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陈俊玮介绍,目前在全县80多家制陶企业内,可以使用专用标志标识的陶艺企业只有5家。
当老一辈匠人坚守传统工艺时,华宁的年轻一代正在直播间里开辟新天地。
晚上8点,在“华宁陶”直播间里,负责人普敏小心地转动着一个茶杯,正向手机屏幕另一端的观众展示着釉色流转的美妙。
“我们的粉丝不多,但是转化率都很高。老粉丝们都是直接下单购买,无须多言。”普敏介绍,直播间与本地的42家制陶企业合作,客单价超过400元,粉丝遍布北京、广东、昆明等地。

数据成了新时代的“窑变”指南。普敏通过客群,得到产品反馈和定制需求,她将这些洞察反馈给生产环节,调整釉料配比和产品造型,推出定制系列,大受欢迎。
电商之于华宁陶,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文化传播的窗口。普敏深谙此道,她在直播中不止卖货,更讲述华宁陶的历史、演示制作工艺、解读釉色美学。“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器物,更是背后的文化体验。”普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懂得欣赏华宁陶的魅力所在。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擦亮华宁陶釉色中。华宁县现有从业人员1300余人,其中,省市县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人、工艺美术师30人、陶瓷装饰工75人,培养“民间手造”陶塑技艺人才300余人,形成了“企业+农户”、小个体大群体的“民间手造”陶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在保持传统釉色和工艺的同时,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既培育本土传承人,也引进外部专业人才;线上线下融合,既坚持传统制作工艺,也积极拥抱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产业链延伸,推动华宁陶结合云咖、云茶、云花向“陶瓷+”多元业态发展。

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是华宁陶给出的产业发展之道。
碗窑村将古窑遗址、陶瓷工坊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非遗体验之旅。2025年以来,碗窑村吸引游客32万余人,拉动游客消费2900万元、同比增长7%;带动就业300人、收入1600万元,带动碗窑村集体收入42万元。与窑街建设前相比,村集体收入增长56%,居民人均收入增长38%。
陶器有灵,釉色有心。如今,这六百年窑火未熄,并且燃烧的方式更加多元。
云报全媒体记者 殷洁 王剑钊 李苏榕 李春丽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艾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