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搭载高倍率光学变焦相机、高精度红外测温模组及多模态传感器阵列的无人机,从220千伏寒武变电站的固定式智能机巢中平稳起飞,仅用12分钟,即精准识别出线路3处潜在设备缺陷,包括人工巡检难以发现的绝缘子串销钉松动的高空设备缺陷隐患。”11月6日14时20分,南方电网云南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和子建在220千伏寒武变巡视过程中,在后台一键遥控机巢无人机自动巡检时介绍道。
据悉,南方电网云南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作为云南省内首批启动变电智能巡检工作的试点单位之一,成为智能变电领域数字化电网建设的“样板模式”,经过统筹推进“数字应用、智能巡视、智能操作、智能安全”变电数智成功转型,在全业务流程领域中建立“变电智创十步法”。截至11月10日,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已实现远方巡视、硬压板巡检、110千伏及以上程序化操作、10千伏重合闸压板远方投退等4个亟待减负业务场景100%覆盖,为变电运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模式。
精益巡检 多维协同守护电网
“传统运维模式下,人力资源紧张、巡维效率偏低、设备环境感知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有时候一个班组要负责多个变电站的巡检,人员跑不过来,设备隐患也难以及时发现,制约了电网安全高效运行。”说起传统巡检和智能巡检,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副经理张建介绍:“2018年我们主动请缨,把110千伏彩虹变电站列为云南电网首批智能巡视试点,就是想蹚出一条新路子。”
从试点初期的硬件调试到平台搭建,再到应用策略优化,玉溪供电局历时一年时间摸索实践,试点成功后,又马不停蹄成立智能运维专班,在云南电网公司统筹指导下开始规模化推广。
“现在通过无人机巡检、视频智能分析、在线监测等技术联合应用,以前一个变电站需要4个人一天完成的巡检,现在远程2小时就能搞定。”张建说。截至2025年玉溪供电局已实现38项传统业务智能替代,巡维效率提升31.5%,缺陷隐患发现率同比提升2.8倍,异常初步判断效率提升85.8%,全年减少人员到站频次60%。
针对变电站环境监测空白,智能运维专班还自主研发辅助设备管理模块,在省级主站统一部署应用。在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工作现场,副经理岳斌一一展示着系统界面:“以前变电站的温湿度、微气象、安防情况全靠人工巡查,现在涉及的17类设备42项信号能自动告警,缺陷隐患能一键跟踪,风机、空调等设备可以远程控制,真正实现了环境风险主动感知、主辅设备协同联控。这项成果荣获了云南电网公司价值创造一等奖。”
工具革新 数字赋能班组建设
“以前班组每天要花2个多小时填巡检报表,月底统计考勤、整理绩效更是要加班加点,这些重复机械的事务占用了运行人员大量时间,分散了设备运维的精力。”张建说。
2024年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以澄江巡维中心为试点,成立所部数字化创新工作小组,聚焦巡维、作业、管理、培训四大核心业务,经过不断调研与开发,成功推出33个场景化数字工具,并打造出运行班组管理驾驶舱。
“你看这个菜单式填写工具,可以自动把巡检数据录入系统,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附件闭环,不用再人工填写。”澄江巡维中心班长李冬旭拿出了手机示范道:“考勤APP更是帮了大忙,以前要花一天核对的考勤,现在3分钟就能搞定,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设备运维中。”
随后,李冬旭一边指着驾驶舱一边介绍:“以前交接班要翻厚厚的记录本,现在驾驶舱上计划完成情况、问题整改进度、运行方式变化一目了然,接班人员5分钟就能掌握所有关键信息,为电网安全运行筑牢了基础。”管理驾驶舱的投入使用,让班组交接班效率显著提升。
技术攻坚 筑牢安全运行底线
“电力操作安全事关重大,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事故。但传统管理手段全靠人盯人,很难100%杜绝人的不安全因素,系统内误操作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直是我们的心头病。”玉溪供电局变电运行所副经理张建在谈到技术研发初衷时说:“2023 年我们下决心在防误操作上做出突破。”
经过攻坚克难,历时一年玉溪供电局在全网率先自主开发神经网络智能审核程序。张建介绍道:“我们梳理了历年来的误操作案例,编制了89套416项操作逻辑,像历史票调用错误、二次空开压板错漏投这些常见问题,系统能从源头阻断。”
同时,玉溪供电局首创开发了“技能+智能”双监护模式,研发“监护宝”应用系统。“现在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设备变位情况能实时传输到监护终端,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瞬时主动叫停,形成‘源头防控+过程管控’的双重保障,现在操作安全有了技术兜底,我们干活更有底气了。”智能运维专班负责人朱玉鑫自信地介绍道。这一系列创新成果有效遏制了误操作风险,相关实践荣获全国设备与管理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从试点探索到规模化推广,从技术突破到模式创新,南方电网云南玉溪供电局以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智能变电领域持续深耕。下一步,南方电网云南玉溪供电局还要继续深化数智应用,让智能技术覆盖更多业务场景,用数智力量赋能电网安全运行、提质增效,推动变电运行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全面发展,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云南网记者 李苏榕 通讯员 茶福顺 杨海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