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玉溪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世界遗产云南焕“新”记|澄江化石地:生命解密持续上新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3日 18:03:00  来源: 云南网

      在数字洪流奔涌的当下,世界遗产正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形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推出6款云南世界遗产祝福语数字藏品,每款数字藏品限量614个,扫码即可免费申领(于6月15日正式上线)。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策划,带领你走进一部活着的地球史诗,一段人与自然对话的壮丽篇章。准备好,开启世界遗产VR探索之旅吧!

 
 

  云雾中的帽天山朦胧缥缈,它是青年学者心中一直想解开的谜。1984年7月1日,35岁的侯先光已在澄江野外工作了20多天,他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追寻着地质古生物的线索来到了云南玉溪。

  剥土挖石、劈石找标本,连日来收获甚少,让侯先光有些焦虑,但没有停下。终于,在手中地质锤的不断敲击中,一座埋藏5.18亿年的化石宝库展开眼前。

  此后41年间的发掘和研究成果,让这里成为国际科学界的“古生物圣地”“世界级化石宝库”“生命起源地”“现代动物演化树之根”:到目前为止,澄江生物群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几乎地球上所有现生动物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澄江生物群化石,代表着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

  生机勃勃的初夏,我们来到澄江化石地,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看它如何向今天的人们展现5.18亿年前那个远古海洋世界的生机勃勃。

 

  

远古世界由此鲜活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位于澄江市郊外。它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摇篮,寓意生命的起源。站在博物馆正门口,门外一片开阔,不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抚仙湖。门内,6万余件馆藏标本构成了5.18亿年前的海洋世界,是奇虾称霸、凤娇昆明鱼诞生、各种生物大量涌现的寒武纪。

  “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是博物馆的展陈脉络。进入馆内的第一眼震撼,来自大厅中央长20米、高7米、宽2米的标本墙,这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实地层,记录着寒武纪生物的生活场景。

  地球46亿年历史主要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距今大约5.41亿年至4.85亿年的寒武纪是两大阶段的分水岭。在寒武纪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极其单调。自寒武纪开始,各种生物大量涌现,科学家称之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它们在这里自由游弋、繁衍生息,突如其来的一场地质灾害,它们被泥沙迅速埋葬,死时仍保持着游弋、爬行等生活姿态,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化石。

  它们曾经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今天,我们可以从一条“海底隧道”,得以身临其境。

  突然,一只巨大的奇虾从头上掠过,一对巨型前肢显示出很强的攻击力,旁边环绕着栖息在海底的海绵、海葵,在水中游弋的昆明鱼、水母……OLED柔性屏上,寒武纪早期海洋生态系统生动呈现在眼前。这条隧道通过3D复原了60多种寒武纪生物,每次走过犹如一次穿越,是馆内最受观众喜爱的网红打卡多媒体数字展项。

  金字塔形展柜上,昆明鱼化石标本以放大50倍后的姿态出现,这是镇馆之宝。通过全息投影数字展示技术呈现高清三维模型影像,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标本的每一个细节。作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它的发现将脊椎动物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为“从鱼到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澄江化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保存了动物的软躯体组织部分,然而化石个体很小,且颜色与赋存化石的黄色泥岩极为相近,辨别度低。如何让观众“看清”?数字技术,成为当仁不让的选择。

  博物馆通过设计制作200多个古生物三维复原动画视频,打造寒武纪海底隧道、化石MicroCT扫描、化石感应互动、《探秘寒武纪》4D影院、XR沉浸式探索体验等100种多媒体数字展项,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展体验。

  在化石感应互动展台,孩子们将奇虾、抚仙湖虫、三叶虫化石模型移动至“感应区”,内置芯片即可让屏幕上显示对应的化石三维数字模型,扁平的化石随即变得立体、生动,似乎触手可及。

  这里的沉浸感、互动性、趣味性,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新华社向全球推荐的“到中国必到的十大博物馆”之一。2020年8月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突破320万人次。2024年7月澄江生物群发现40周年纪念活动上,“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揭牌。这里,正成为开展生命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

技术赋能探寻奥秘

  2012年7月1日,澄江生物群以“澄江化石地”的名字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澄江化石地发现以来的41年间,吸引着众多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古生物实验室以及西北大学等的顶尖团队持续发掘和研究,不断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认知。

  新技术的使用,让澄江化石中的动物从“扁平”到“立体”。“以前我们研究化石,主要靠相机拍摄、化石修理、显微镜下绘制线描图、绘制艺术复原图等,这些技术手段观察不到动物身体全貌,还有可能对化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溪琳介绍,自从云南大学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刘煜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应用显微CT技术对澄江化石进行三维无损研究后,突破了传统二维观察局限,显著提升了化石信息量。现在,游客也能在馆内体验这项前沿科技手段,通过MicroCT扫描解析化石细微结构,观察到动物身体的附肢、消化道、神经系统等微小器官组织。

  新成果的推出,让我国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澄江生物群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余种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且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祖先都能够在这里找到。与此同时,“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和“地球动物树成型”等科研项目,成功破解达尔文“寒武纪大爆发如何缔造谱系树”“人类远祖的躯体构型及更多基础器官在何时、由何种低等动物创造并传渊而来”等世纪谜题。

  多年来,澄江化石的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5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Science》上,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澄江化石地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列入了“世界地质遗产100”名录。

  新载体的加入,让“澄江化石地故事”传播实现新突破。2024年9月,随着新学期的开始,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生物学》教材,在73页就能看到“昆明鱼复原图”。澄江化石地的科研内容成为全国中学生的必学知识,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世界自然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走出家门讲好故事

  澄江化石并不甘于在“家”里坐等人们来了解自己,它要“走出去”。

  今年2月,来自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的569块珍贵化石首次在北京集中展出。此次展览是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首次与国家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主题展,展示了包括奇虾、中华微网虫等20余类寒武纪“明星生物”,以及一件从未向公众展示过的珍贵凤姣昆明鱼化石。展览当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入口处排起长队,馆内人头攒动,热浪与科普热情交织。

  “我们要当好‘看山人’、干好‘讲解员’,也要做好‘经纪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金宏森介绍,主题展览将在全国各城市继续巡展,下一站将是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

  走出去,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澄江,在青山绿水中去感受生命的欣欣向荣。

  澄江以澄江生物群为核心研学资源,打造独特的、知名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普研学品牌,形成了以化石博物馆为核心,以马房村、抚海湾、四季农庄等重点的串珠为线,涵盖科普探索、非遗项目体验、自然风光、农文旅体等内容的精品研学路线,推动化石文旅深度融合。

  2024年第八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活动中,来自40多个国家的160多名师生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开展“生命演化的奇迹”主题研学活动,体验了化石修复、板画制作等活动,澄江化石地的世界级独特价值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数据显示,2024年澄江市共接待研学游约14万人次,相比2023年增长40%。未来澄江市将以创新为驱动,突出寒武纪文化赋能,持续开发爆款IP文化主题产品,做优“古生物+农业、古生物+天文、古生物+探险”等研学互联项目,打造“化石+”融合样板,推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加速破圈。

  抚仙湖琉璃万顷,一眼万年。

  如今的澄江,已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陆地世界。和亿万年前相似的是,这里依然因生物多样性而绚丽多彩、生生不息。

  总策划:王雪飞

  记者:杨茜 王剑钊

  编辑:官媛敏 杨茜

责任编辑:杨茜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